临汾新闻网讯 眼下,曲沃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蔬果产业亮点纷呈,现代农业风生水起,农业文旅深度融合,全域旅游日新月异,所获得的21张“国字号”名片中,“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等农业名片就占了多半数以上。这些闪光名片的背后,有农业综合开发历经20年取得的丰硕成果,更有曲沃农发人为之不懈努力、拼搏奉献作出的巨大贡献。20年砥砺奋进,曲沃县绘制出一幅“农业强、 农民富、农村美”的美丽乡村画卷。
农业强 蔬菜产业呈“领头羊”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持,带动了设施蔬菜产业发展。20年来,曲沃县坚持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土地治理、产业化经营(发展)、科技推广等各类项目,都围绕“大力推进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来规划立项实施。1998年,在靠近县城的太子滩项目区建起48栋蔬菜大棚,农发办负责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和生产技术指导,承包户直接从事大棚蔬菜的生产,当年每棚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是种植棉花的20多倍,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2001年起,在磨盘岭河槽项目区蔬菜产业发展中,农发办从全面包办到大额补助,从贴息扶持到以奖代补,到不再直接补助农户,只负责产业规划和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项目区一座座蔬菜大棚拔地而起,完全进入了群众自觉自愿、良性发展的阶段。2007年-2009年,成功争取到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磨盘岭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农发办针对当地河槽、丘陵和沟崖兼有的地形特征,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河槽水地大棚菜、岭上旱垣甜柿园、沟壑窑洞双孢菇”立体开发的“磨盘岭模式”,在全省得到推广。2009年-2012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两类项目结合试点项目实施中,农发办“依托龙头建基地,围绕基地扶龙头”,集中连片发展无公害蔬菜示范区。2014年-2016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试点项目落户曲沃,农发人勇挑重担、倾心尽责,抓好旧棚改造、补助建棚、繁供种苗等特色种植、规模养殖、农产品加工和冷链物流等功能区建设,多层面、全方位打造区域优势产业升级版。部门产销对接项目建立冷链物流配送、产品检测和电子商务等系统,设立蔬菜批发网点和社区直营店,实现了“盛装远嫁”。 目前,全县大棚蔬菜已由起初的31栋,发展到现在的8000多栋;占地面积由起初的100亩,扩大到现在的3.6万余亩;建棚村由起初的2个,扩展到现在的70多个行政村;种植户由起初的31户,增加到现在的6900余户。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动了蔬菜果树产业发展。20年来,曲沃县遵循“市场化引导、区域化布局、园区化发展、规模化经营”的思路,采取典型示范、政策优惠、资金补贴、设施配套等方式,把蔬菜产业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来培育,坚持不懈地打造一个精品、一个品牌,形成了日光温室越冬茬黄瓜间作苦瓜区域优势产业,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亮点。
农业科技投入,保障了产业科学化发展。曲沃县磨盘岭作为临汾“市级人才工作基地”,设立了设施蔬菜专家工作室、博士硕士工作站,建起了蔬菜技术微信交流群。20年来,与省市多个科研教学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聘请专家教授定期培训和定向讲课,举办培训班近30期,累计参训人数达1.1万余人次,其中10名农民技术骨干经过考试选拔,成为指导全县大棚蔬菜生产的技术员。县委、县政府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对外地人才发放了“体检卡”,每年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了重奖。县财政统一支付10余名农民技术员工资,人才队伍稳定发展。农发办联合临汾市农广校、曲沃县人社局,组织编写《蔬菜大棚规划设计与施工》《蔬菜大棚种植与管理》《日光温室越冬茬黄瓜间作苦瓜生产技术规程》等教材,不断丰富“磨盘岭大棚技术培训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此同时,农发办创新选优,学习借鉴山东寿光大棚建设技术,设计建造了适合曲沃气候特点的“新五代”蔬菜日光温室,比上一代增产20%以上;针对种植一茬黄瓜效益低的状况,研发出“黄瓜+苦瓜”种植模式,使每亩大棚由一茬收入2.6万元提高到3.5万元以上;通过筛选确定了黄瓜、西红柿等10个主推品种和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无土栽培等12项主推技术,建立了张范、西海、王村、秦岗等10多个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了全县设施蔬菜产业科学化发展。传统蔬菜生产浇水、施肥、打药,农民全凭经验、靠感觉,如今,设施蔬菜生产都有专家、技术员指导,农民按标准操作,就能种好大棚。
农民富 产业融合发展促增收
曲沃县从实际出发,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发展县域优势产业,稳固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联结机制,推动产业链完善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动了农户积极性,增加了农民收入。
农民从产业发展中直接获利。史村镇西海村是曲沃革命老区之一,位于磨盘岭下,全村起伏不平的九沟十八岭旱垣占耕地面积的80%以上,河槽水地不足20%。十多年前这里是水不到、路不通,由于缺少支柱产业,当地群众“种了玉米种麦子,年年守着穷日子”。为给老区人民致富找出一条路子,让老区农民“以菜起家”先富起来。农发办从引导入手,开会动员,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在西海、东海2个村动员了30多户,全体人员住在老百姓家,与菜农一起出工,一起建棚,一起栽培,苦战了两个多月,建成“第二代”蔬菜大棚31栋,占地100亩,当年亩均收入在1.5万元以上,单棚最高收入超过了2万元。2001年,西海村仅建棚15栋,现已发展到240多栋,实现了户均1栋棚;建棚前,全村存款不到4万元,现已达到600多万元;村里90%的农民靠种大棚菜脱了贫,基本上户户安装了电脑,百余户农民开上了小汽车。老区西海村富了!现在的西海村已成为宜居宜业的新农村,先后被评为“山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和“全国文明村”。西海大棚蔬菜的成功经验,一举推开磨盘岭及其周边村蔬菜大棚的建设,并带动了全县设施蔬菜产业的迅速发展。目前,全县设施蔬菜面积最大的村达到了户均1亩棚,“第五代”大棚亩均收入达到3.5万元以上,蔬菜产业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7.54%,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仅此一项,全县农民年均增收5亿多元。
农民从创新营销中得到实惠。一方面帮助农民“产前”经营,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服务农民“产后”销售,提高盈利空间。
2017年,曲沃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133元,是1998年2458元的近6倍;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58亿元,是1998年6258万元的4倍多。一业兴则百业旺。农民收入增加后,农机、小汽车、家电等生产生活消费品持续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县城购房居住,带动了农产品加工、包装、销售、交通运输、餐饮、旅游等产业发展,激活了大量的民间资本,为全县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广大群众在农业综合开发中得到较多实惠,全县形成了热爱开发、认可开发、支持开发的浓厚氛围。
农村美 全域旅游引领新格局
20年来,曲沃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全县7个乡镇都有实施,形成了“农发办搭框子、林业局镶边子、水利局埋管子、农业局填瓤子、农机局配机子、交通局铺路子、信用社贷款子”的部门联动发展机制。
为了保证支农资金整合投入的方向性、连续性和稳定性,曲沃县紧紧围绕建设全省最大的设施蔬菜基地和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县目标,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副组长、各职能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领导组,统一领导、协调涉农工作,把农业、水利、交通等部门的资金纳入整合范围,实行“多个口进,一个口出”的资金整合模式,支持晋之源八大系列农业园区发展,形成了“大产业、一盘棋”的格局。通过优惠政策把项目向园区整合集中,引导园区产业连片发展;通过把各部门项目资金、社会资金、财政资金向园区整合,进一步改善园区生产环境和基础设施,以此来带动社会资金向园区投入。近年来,曲沃县在扶持产业发展、改善“晋之源”八大农业园区基础设施条件上整合了各涉农部门1.6亿元的资金,直接吸收带动社会资金5亿余元,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农业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同时,按照这八大园区的产业布局,深入实施扩容提质工程,不断充实、丰富园区的特色和内涵,将农业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使其与县域内的晋国博物馆旅游区、磨盘岭休闲农业观光区、桥山黄帝文化风景区、太子滩温泉度假区、浍河水岸风光旅游区、景明诗经山水旅游区等“六区四园”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体系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前,曲沃县农业和旅游业加快发展、势头良好,“晋之源”农业和“晋文化”旅游受到全省、全市及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农民积极参与到“农业+旅游”新业态的开发之中,主动流转出土地开始搞餐饮,改造房屋搞民宿,各种采摘、休闲娱乐等活动内容在园区、景区悄然出现。老百姓不仅可以挣农业钱,也可以挣旅游钱。
2016年以来,县委、县政府进一步提出了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主引擎的“六城联创”发展战略,按照“全景曲沃、全域旅游、全员参与、全民共享、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以“晋文化”为主线,大力推进了以“六区四园一城一场”为核心16个景区项目建设,走出了一条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活生产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发展新路子。目前,全县共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34个,规模经营点34个,其中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县级示范点6个。在去年举办的首届“全域旅游晋都行——曲沃县六区四园文化旅游系列活动月”期间,参与各景区建设、情景剧演出、餐饮服务的农民人数达万余人,全县累计接待游客7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500余万元,直接带动农民增收3000余万元。今年春节,全县16个景区景点活动内容丰富,游人如织,处处彰显全域旅游发展的全新活力和无穷魅力,接待游客总量达32.5万人次,成为曲沃县旅游发展史上又一个突破。仅五一小长假3天时间,全县就接待游客48万人次,同比增长39%;旅游收入7200万元,同比增长41%。(王建先 靳佩佩 杨国红)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