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曲沃县电力志》上有一段关于曲沃县下裴庄人民对电力首次探索的记载,引起了笔者极大的兴趣。日前,笔者驱车前往,试着找寻曲沃人探索电力的历史。
老水车发电
下裴庄村民常志德是一位79岁的老人,据老人回忆:新中国成立前,下裴庄村里有一台老水车磨面机。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景明山上的泉水涌出后顺流而下,流到下裴庄时水量充足,水势较大,能够用水车驱动石磨供百姓们磨面。
五十年代中期,下裴庄公社从太原市带回一台小型水电机,建于老水车旁,与磨面机分置于水渠两侧,利用水势进行发电,成功驱动一盏电灯泡工作。
后来,由于水势不足,发电量有限且电压不足,小型水电站的建设就此搁浅,老水车磨面机、水电机也在八十年代乡村发展建设中拆弃,但从老人的只言片语中,能真切地感受到当时人民对电力的渴望。
交里桥饸饹面
离老水车磨面机不到500米的地方,就是曲沃县著名的交里桥。曲沃县的饸饹面就是从这里兴起的。
五十年代初期,曲沃县还没有电力工业,照明用的是煤油灯,磨面用的是石磨,人们对电的认识几乎为零。
常志德说,“原来饸饹面用的面粉就是用老水车磨面机磨的,先把面磨好,再和面做成面条。因为制作过程慢,每天的供应量很少,有时人们排了很长时间队,面却卖完了。”
1959年3月26日,山西省电力工业厅在乔村投资兴建曲沃火电厂(即原侯马火电厂),装机容量1500千瓦,同时架设10千伏侯马——曲沃线。同年浍河水电站建成投产,架设了10千伏线路。从此开始了全县的输电线路和配电网络建设。
以后的10年间,电网建设迅速发展。六十年代中期,曲沃县用上了电网以后逐渐有了电动设备,带动磨面、浇地、加工工业。1975年,随着吉庄通电,全县农村通电率达到100%,很多地方都有了电动机械磨面机,大大提高了面粉生产效率。
从老水车到面粉厂
交里桥饸饹面创始人李志明说:“七十年代村里通电后,饸饹面在这很受欢迎,生意非常好,经常供不应求。”
从老水车磨面机到后来的柴油机磨面机,再到早期的单台电动磨面机,碾压速度虽然大大提升,但循环、筛糠还主要依靠人力,总体效率不高。
改革开放以后,城乡经济快速发展,全县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用电量日益增长。2018年,全县售电量为4.4亿千瓦时,为1974年曲沃县电业局成立时的44倍。
九十年代,在距离原来老水车不远的地方,建立了一个小型面粉厂,6台磨面机同时工作,电动循环磨面、筛糠,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每天面粉产量达到三千公斤。
李志明说:“现在面粉、面条想要多少有多少,从磨面到加工面条,都是电动,方便得很!”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县的电力事业飞速发展,输配电线路不断变更、延伸、新架,至2018年底,全县共建成35千伏输电线路9条,全长80余公里,10千伏配电线路47条,全长870余公里,低压线路400余公里。输配电线路四通八达,把强大的电力能源送到千家万户。
如今,面粉早已规模化生产,下裴庄的老水车也已不见踪影,但饸饹面馆的吃客依然络绎不绝。下裴庄饸饹面的发展是电力服务人民的一个缩影,见证了曲沃电力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崔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