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谁来种地”难题

2014-06-06 07:24: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近年来,曲沃县结合本县实际,全面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探索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新路子。

通过“四个结合” 夯实培育基础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优化环境、创造条件,让职业农民在生产过程中涌现,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培训和提高,达到培育懂技术、会管理、能经营、有素质这样的职业农民目标。该县结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实际,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上,做到了“四个结合”。

一是将培育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目前,全县基本形成40万亩粮食面积、6万亩水果面积、6780栋温室大棚和3万亩特色蔬菜这样一种产业布局,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了产业依据。据测算,农业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3万左右,这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了人数依据。

二是将培育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相结合。该县有10.5万农村劳动力,到2013年底有6万人从事二、三产业在外打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如北董乡裴南庄村326户,有78户在县城买了楼房;史村镇郇村416户,有86户举家外出从事二、三产业;曲村镇闻喜庄村68%劳动力在外打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了可能。

三是将培育和农村土地流转相结合。该县有4.8万农户,超过1/3的农户愿意把土地流转经营。该县2013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这是培育职业农民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四是将培育和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几年来,该县通过园区带动、产业推动、多业齐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晋之源”统一冠名,建立了8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晋之源农业开发、万盛农业发展等农业公司和农业企业。这些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企业需要大量的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农业工人,这为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了需求和机遇。

理顺“三个关系” 协调培育工作

一是理顺部门职能与培育工作的关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全社会创造条件、创新环境、创建机制来搞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曲沃县委、县政府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列入全县“三农”重要工作之一,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领导组,建立政府主导、农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农民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县试点工作领导组组织专家制订《曲沃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根据方案,县政府办制订土地流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信贷、科技培训、农业保险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关优惠政策;县农委负责落实实施工作方案,组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和管理工作;县发改负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构的条件建设及三大产业的基础设施条件建设;县财政落实试点工作经费并对经费的使用进行监督检查;县教育局对培育教学进行指导、监督,制订农民中等职业教育的相关助学政策;县人社局负责制订新型职业农民进行评价、激励政策;县果业和县菜业中心协助搞好技术培训工作。各单位明确责任,形成合力,做好工作。

二是理顺培训与认证的关系。近两年来,曲沃县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一主多元,方式多样”的以培训为基础的培育体系。形成了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县农业广播学校、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主体,以临汾职业技术学院、农业示范园区、农业企业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地,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和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相结合,100人在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进行“学历教育”,200人在临汾职业学院进行农民创业培训教育,1000人在县内进行农业生产经营性的职业农民培训教育。建立起了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县上成立职业农民资格认证管理服务中心,经过培训的农民自愿申请到“中心”进行资格认证。培训要严,实行精准化培训,认证要“宽”,进行分类别认证。培训是提高,认证是引导。通过培训认证推动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健康发展。

三是理顺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育的关系。目前,该县根据农村的实际和农民的需求,一般搞的是较短期的培训,7天时间每天6个课时。并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办在乡镇、办在农村、办在田间地头和农民家里,充分利用村委会活动场所、农业示范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学结合,分段培训;理论与实践结合,按生产季节培训;多媒体课件和教具结合,增强理论教学的直观性;实际操作和先进经营体验结合,到现代园区考察学习,回到家里结合生产进行实践。分段培训,确保培训质量。

职业农民培育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应在生产实践变革和发展中、在生产方式的转变中,培育新一代的职业农民。要创新生产经营主体,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全面提高职业农民能力和素质。培育以农业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年龄16岁-60岁,自愿参加培训的农业生产从业者。包括三个类型,即生产经营型:以农业为职业,占有一定的资源,具有一定专业技能,有一定资金投入能力,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农业劳动力,如种植养殖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等。专业技能型: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养殖大户农业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中有一定专业技能,较为稳定的从事农业劳动作业,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如农业工人、农业顾员等。社会服务型:在社会化服务组织或个体直接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具有相应服务能力,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如农村信息员、农村经纪人、农机操作员、统防统治植保员、村级动物防疫员等。

两年试点实践 初见培育成效

据调查,2012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9065元,居民可支配收入为20103元,职工上岗工资收入为30330元。一个农民种10亩—16亩地。就可达到居民收入和职工上岗工资的收入水平。两个农民经营一栋蔬菜大棚,或一个农民经营5亩果园,收入就可达3.2万元—3.5万元,高于职工上岗工资收入。因此,该县2013年在遴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时,确定的生产规模是:20亩粮、一个棚或5亩果。曲沃县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本县实际,制订了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政策,包括土地流转、生产补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服务、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等,扩大职业农民的生产经营规模,帮助发展壮大。

曲沃县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涌现出不少典型,如史村镇郇村就是一个整村推进的典型。全村421户、1683人,807个劳动力,耕地2712亩。通过两年的职业农民培育,带动了全村产业优化和农民富裕。目前,全村有粮食、果、药和养殖4大产业。粮食2100亩、果树612亩、养殖大户42户,村里成立了粮食、果药、养殖3个专业合作社。全村807个农村劳动力中,有86户全家外出务工经商,有284人全年在外打工,有96人农忙回家农闲季节外出打工,总计有552人从事二三产业,占全村总劳力的63%,作为职业农民的范振杰是粮食种植大户,现经营粮食面积800多亩,耕、种、管、收全部机械化操作,年收入70多万元。养殖户王惠军饲养奶牛400头,日产奶2.5吨,年纯收入80多万。在种养大户打工的职业农民,月工资根据技术和能力在3000元—5000元之间。郇村全村人均纯收入15800元,高于全县10138元的16%。目前,郇村在村务农的职业农民,其收入不低于在外打工的农民,培育职业农民在郇村已成为现实。

通讯员 张俊民 赵玉山 张永刚

     

责任编辑:杨洋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