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山西文博会上,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一件名为《渔翁钓牙米》的作品,在一颗大米上,雕刻着18首唐诗,创作者王修筑也因此获得了组委会颁发的“神工杯”工艺美术金奖。本次文博会上,素有山西微刻第一人称号的王修筑带着自己潜心2年创作的《唐宋八大家》微刻作品,在序厅中进行展示。要说这件展品的特别之处,那就是在八块掌面5.8毫米、高58毫米的寿山芙蓉石上,王修筑刻了32篇文章,而且上面汇聚了20种文体,代表选文有《师说》《前赤壁赋》《六国论》等。
微刻是一种微小精细的雕刻技法,通常创作者要借助放大镜、望远镜等设备,而参观者也同样需要。为了完成《唐宋八大家》作品,王修筑忙活了2年,光选择文章、校对文本就是一大难题,他希望把唐宋八大家创作的文章都有所选取,尽可能展现当时人与社会、个人生活观念等内容,这赋予作品新的价值,而不是单纯摆在那里让大家欣赏。可能很多人会好奇,在一根微小的芙蓉石上该怎么雕刻?王修筑表示,是用比头发丝还细的刀具刻成的,完成这样一幅作品,是非常耗费精力和眼睛的,但是为了用实际行动支持家乡举办的文博会,他还是潜心搞创作,也希望《唐宋八大家》能在本届文博会上惊艳亮相。目前来看,这应该是此次文博会上,最小的展品之一了。
本报记者 孙轶琼
责任编辑:席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