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文化品牌、一项项特色活动、一处处名胜古迹……令朔州文化建设呈现出一派繁荣喜人景象,犹如春风拂面般,让人耳目一新,一个重视文化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的浓厚氛围在全市上下形成。
朔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资源丰富,山川秀美。2.8万年前,“峙峪猎马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域内的内外长城、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崇福寺、汉墓群、金沙滩、杀虎口等享誉世界;班婕妤、张辽、斛律金、尉迟恭、李存勖、萧太后、王家屏等名满中华。她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边塞文化的博览园、右玉精神的发祥地。
一大批文化产业项目启动实施
朔州启动实施了一大批文化产业项目,有力地推动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园区、文化产业基地项目初现雏形,如以朔城区旧城改造为代表的朔州老城文化园,以释迦塔为原型的应县木雕文化园区,以红木家具为代表的红木家具生产基地,以艺术瓷生产为代表的怀仁、应县陶瓷生产园区,以释迦塔、崇福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区,以抗日女英雄李林革命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旅游文化园区,以右玉县自然风光为创作源泉的油画写生基地等。精美的特色文化产品,如骨质瓷、红木家具、剪纸、布艺、木雕、根雕、金属彩雕版画、尉迟恭系列文化产品……展示出朔州独特而丰富的资源和民间文化。举办的中国·右玉西口风情生态旅游文化节、中国平鲁门神文化节、中国·山阴边塞文化周暨奶牛节、中国·应县释迦塔国际旅游文化节和“中华边塞之都”马邑文化节等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动,激活了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凸显了文化产业发展魅力,催生了文化产业发展动力,率先走出了一条文化与经济融汇互动、强市与富民同步推进的转型跨越发展新路子。
文化地标性建筑耸立在城市黄金地带
朔州把文化产业作为推进城市发展的“点睛之笔”,作为重要的战略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充分发挥深厚的文化底蕴优势,大打文化品牌攻坚战,为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质量提升“两大任务”打造新的发展引擎。
近年来,朔州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始终坚持把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强市建设作为推动民生事业发展的着力点,先后投资30多亿元建成了图书馆、博物馆、新闻大楼、文化艺术中心、体育馆、群众艺术馆等一批文化地标性建筑,坐落在城市黄金地带,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第二届文博会上朔州要晒晒宝贝
9月9日,第二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开幕。朔州展馆以“美丽朔州、塞上明珠”为主题,展示包括代表北方地区设计创作较高水准的陶瓷艺术品、右玉西口风情油画和水陆画以及富有朔州地域特色的工艺品和特色农产品包装展区。
走,咱去看看朔州都有些啥宝贝亮相。
陶瓷艺术品令人叫绝。吴家窑瓷厂陶瓷工艺品、李增平窑变釉作品、李石志画瓷、麻渊刻瓷、师玉堂琉璃釉彩九龙壁、琉璃釉彩高浮雕关公壁挂、陈九发陶瓷作品、怀仁飞天瓷瓶、怀仁日用瓷等等。
右玉西口风情油画和水陆画尽显塞北明珠地域风情。这次展览会集了杨飞云、白羽平、陈宜明、王克举、段正渠、段建伟等一批油画界名家和他们弟子百余人的精选作品200多幅。右玉厚重的风景、独特的地域风貌、西口韵味的人文精神将展现在世人面前。玉林书院早在清朝道光年间成立,后逐渐式微没落。2012年10月,玉林书画院以崭新的风姿“复生”,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为其亲题匾名。玉林书画院成立后,大量书画名家慕名前往右玉写生,所创作的作品流转全国各地,甚至漂洋过海。展出的是妙手丹青,展现的却是人文右玉。在美术界各大论坛中,“油画风景中的右玉现象”被一再探讨交流。右玉县文联主席、玉林书画院院长郭虎说:“文博会提供了一个大舞台,让右玉这个西北边陲小城以一种文化新姿态展现在观众面前。”同时,明代水陆画也将亮相。水陆画全名“敕赐镇边水陆神祯”,绢本设色,黄绫装裱,人物众多,佛道儒人物、帝王将相、百姓众生都在画中出现,共计139幅,是明代皇家赐给右玉的一套宗教绘画。
特色手工艺品争奇斗艳。这次展出的手工艺品种类繁多,有木板、葫芦烙画、金属雕刻画、根雕、活性炭雕、插屏、活性炭花瓶、炕围画、乙班木塔模型、右玉剪纸、金银花挂毯、李俊英布艺等数十个种类。
特色农产品包装展区新颖别致。在这次展会上,大家能看到许多朔州农产品的影子。比如梨花春系列产品、朔平府牌亚麻油、野生苦荞茶、沙棘发酵保健产品、正北芪系列产品等等。读者朋友可以到现场品尝。
过了眼瘾,饱了口福,还有小戏小品供您欣赏。但是别忘了,抽时间到美丽塞上明珠——朔州看看。
朔州市委、市政府正带领全市人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利用煤、电、奶、瓷等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招商引资,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提升核心竞争力,正在致力于谱写转型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新篇章——全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抓好“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培育文化产业主体,成立了市文化产业投资公司。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创建怀仁金沙滩杨家忠义文化园区、右玉杀虎口文化园区等文化产业项目。全力建设美丽朔州、塞上明珠,实现文化资源富市向文化强市的跨越。
责任编辑:席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