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古文明·魅力新山西之襄汾

2016-05-12 17:01:21 来源:新华网

20130304130939062

  襄汾县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南部,辖7镇6乡348个行政村,现有50万人口,90万亩耕地,县域总面积1034平方公里,是全国最大的生地集散地、全国铸造产业集群试点县和特色产业百强县,华北最大的三樱椒种植营销基地,全省重要的焦化、冶金、建材基地和“一县一业”生猪养殖示范基地。

  襄汾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丁村人填补了北京周口店猿人和山顶洞人之间的古人阶段的缺环;陶寺遗址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最完整、最庞大的社会文明遗址,被“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专家认定为“帝尧都城”、“最早的中国之所在”,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唯一各种功能要素齐备的早期都城;汾城古建群集中了金、元、明、清不同时期建筑40余座;普净寺不仅具有独特的建筑艺术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宗教文化价值;丁村民宅是典型的明清民宅建筑群,被誉为“封建社会农业庄园”的活化石,是我国北方汉民族四合院建筑的珍贵标本,现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十二五”时期襄汾始终坚持“一四三十”工作思路,一以贯之地围绕富民强县一个总目标,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基地、新型工业强县、宜居宜业新区、根祖文化之乡四大转型,提升安全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法治襄汾建设三项治理水平,办好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福祉的十件实事,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埋头苦干,锐意进取,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绩。

  ——县域综合实力稳步提升。过去的五年,我们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集中精力,扎实工作,全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积极应对经济持续下行的严峻形势,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与“十一五”末相比,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4.7亿元,增加13.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6.3亿元,增加90.4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40.75亿元,增加1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944元,增加1096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56元,增加4931元。在形势异常艰难的情况下,工业增加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市定目标任务。

  ——现代农业基地建设扎实推进。过去的五年,我们紧紧围绕“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思路,农业生产水平明显提升。全县新增、改善灌溉面积23.65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5.64万亩,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5%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4亿公斤,农业生产基础进一步夯实。官滩万亩红枣、尧京葡萄等八大农业示范园区和两大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全县果树面积达到16.5万亩、蔬菜面积达到16.8万亩、各类规模养殖场达到650个,农业规模化水平不断提升。侯临食用菌、碧云天饲料等建成运营,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8家,实现加工销售收入6.7亿元,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注册商标30个,完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70万亩,认证产品48个,农业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

  ——新型工业强县建设稳步实施。过去的五年,我们始终坚持“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产业发展园区化、经济发展循环化、高碳经济低碳化”思路,工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顺利完成焦化行业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任务,传统产业呈现出多链条、多产品、循环化发展特征。宏源10万吨甲醇、建滔万鑫达20万吨甲醇、光大90万吨干熄焦及余热发电等项目投入生产,星原60万吨干熄焦及煤气发电余热利用、龙智6万吨合成氨等项目建成试产,中升钢铁1280立方高炉、100万吨高速线材,星原100万吨高速线材、20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等项目相继建成,传统产业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辉瑞制药、襄汾药胶厂药用食用明胶等项目如期完工,浦新生物质发电、振发2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顺利推进,晋润现代农产品冷链物流项目一期交易楼主体封顶,新兴产业项目加快建设。河西煤化工园区完成规划编制,河东冶金焦化、襄汾生态工业循环园区获得市政府批准,有力促进了工业经济集群发展。我县先后被确定为“中国铸造产业集群试点县”和“中国特色产业百强县”。

  ——宜居宜业新区建设成效明显。过去的五年,我们按照“东提、西扩、北推进”思路大力推进县城建设,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6平方公里,可容纳15万人口居住,比“十一五”末翻了一番。累计投资3.91亿元,新改建了平安大道、丁陶大道北延、振兴路北延、丁陶西路等22条城市道路,滨河东路、省道台襄线改线顺利通车,城市道路“三纵三横”格局正式形成。投资48.94亿元,新建住宅小区42个,县城河西住宅建设面积达到215万平方米。滨河公园、鼓乐广场、观象台广场投入使用,星原学校、第三幼儿园、第二幼儿园仁河分园、二级汽车站、新华书店等一批功能性设施完成配建。公安局、法院、司法局、人社局、人行、供电公司、消防大队等业务用房投入使用;1721套保障性住房完成建设,524套棚户区住房完成改造,3700户农村危房改造交付使用。县城集中供热供气、环卫作业实现托管运营。汾城、古城全国重点镇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在全省率先启动,安排专项资金3000万元,重点打造了1个省级、3个市级、10个县级和45个乡镇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十二五”时期成为我县城镇建设投入最多、发展最快、城市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受惠最多的五年。

  ——根祖文化之乡建设步伐加快。过去的五年,我们矢志不移贯彻“一三四七”文化强县建设总构想,文化旅游开发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陶寺遗址被证实为最早中国所在地,尧舜禹时代由传说变为信史,成为考古界又一重大成果,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首届中国•陶寺帝尧文化旅游节、龙澍峪祈福节、陶寺舞龙舞狮文化节等文化节庆活动成功举办。丁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景区牌楼、戏台、广场等设施完成建设,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观象台复旧工程、出土文物成果展示区向游客开放,龙澍峪、双龙湖、燕村荷花园温泉度假旅游景区开园迎客。天圆古玩市场、智星古玩城建成运营,唐人居晋作家具完成改造提升,汾城城隍庙、县衙大堂及赵康普净寺修缮工程通过省级验收,文物保护得到全面加强。五年来,我们付出了艰辛努力,做出了有益探索,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迎来了全县文化旅游开发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

  ——安全生产、生态建设、法治建设三项水平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方面,建立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深入开展“知责、履责”谈心谈话、安全生产大检查和“六打六治”打非治违等专项行动,持续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组织开展应急救援演练,有效提高了防范和应对事故灾害的能力。五年来,全县没有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维护。生态建设方面,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8%,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66%。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烟尘、粉尘、氮氧化物等各项约束性指标全部控制在上级下达范围之内。累计投资3.52亿元,完成营造林16.37万亩,植树1650万株。2015年全县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20天。法治建设方面,持续推进法治襄汾建设,全民学法守法用法意识进一步增强。深入实施“六权治本”,“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成为各级干部的行为准则。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整合新设9个部门。积极承接上级下放、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年审年检等事项98项,清理规范县级审批项目69项。33个职能部门全部组建行政审批股,整建制入驻政务大厅。认真解决群众信访案件,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教育教学方面,累计新建、扩建、改造危旧校舍1.4万平方米,先后招聘300余名新教师补充教师队伍,向高等院校输送优秀人才7000余人,迈出了建设全省一流的教育大县、教育名县的坚实步伐。医疗卫生方面,县医院河西新院和中医院综合楼项目有序推进,襄陵、古城、邓庄三所中心卫生院完成建设,376个村级卫生室通过验收,惠及全县人民的医疗卫生网络基本形成。文体事业方面,电影公司、蒲剧团、印刷厂等完成转企改制,天塔狮舞、晋作家具制作技艺、尉村跑鼓车、三盛合小米醋制作技艺、平阳麻笺等五个项目先后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农村有线电视基本实现户户通,县城数字电视实现全覆盖。劳动保障方面,五大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5.53万人次,征缴社会保险基金3.52亿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以内。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