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压日”。今日上午,晋祠公园里举行了以“知晓您的血压”为主题的大型义诊及健康宣教活动。活动现场,山西省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多名专家呼吁:防控高血压已刻不容缓,而预防高血压,首先要从知晓自己的血压开始,然后再通过低盐低脂、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来控制。
2016年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组最新数据显示,高血压患病率为32.5%,其中,30.5%得到诊断;在得到诊断的患者中,46.4%接受了治疗,其中,29.6%得到了控制。“我国成人高血压的诊断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都明显低于西方人群,患者对高血压的知晓率也很低。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国际上不少国家高血压的知晓率超过75%,而在我国,高血压的知晓率不到50%,农村更低。”山西大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任洁介绍,高血压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能引起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有数据显示,血压每升高20毫米汞柱,患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增加一倍;34.6%的脑卒中归因于高血压;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发生率是正常血压人群的7.76倍。
省煤炭中心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张俊亭表示,控制血压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自己的血压水平。现在很多年轻人经常没什么症状,以为自己“身强体壮”,而对疾病掉以轻心,所以有高血压家族史、精神压力大、40岁以上的人群,建议每年测一次血压。
另外,高血压患者必须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先是平衡膳食,避免肥胖。饮食规律、适量、清淡,不吃动物脂肪和内脏,多吃水果和蔬菜。零食、甜食、油炸食品等尽量不吃,吃饭速度不要过快,不要吃太咸,建议每天的食盐摄入量以不超过6克为宜。其次,高血压患者要劳逸结合,进行有规律的运动,特别是有氧运动每天至少要做20至60分钟,如散步、慢跑、游泳、太极拳等。再次,学会放松,避免激动,保持心态平衡。
○延伸阅读
控制血压十大误区得警惕
“没什么症状,血压怎么会高呢?”“前段时间也吃过药,控制下来了,我就把药给停了,咋又升起来了呢?”“自打去年大夫给开了这药,我就一直吃着,也没出现过明显的不适,就没再看过,还觉得控制得不错呢,血压怎么会这么高?”义诊现场,很多人一检测,高压都是180mmHg、190mmHg,大家都表示不解。通过对他们日常的深入了解,专家发现,在高血压的防治上,很多人存在误区。
1 根据症状凭感觉用药
有的人认为,只要没有不适症状,高血压就不用治疗,这是非常错误的。
血压的高低与症状的轻重不一定有关系,大部分高血压患者没有症状,有些人血压明显升高,但因为患病时间长,已经适应了高的血压水平,仍没有不适的感觉,直到发生了脑出血,才有了“感觉”。
高血压是用血压计量出来的,不是感觉出来或估计出来的。因此,没有不适感觉,并不能说明血压不高;高血压患者应定期测量血压,如每周至少测量血压1次,不能“跟着感觉走”估计血压。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2 不愿意过早服药
很多年轻患者被诊断为高血压后,不愿意服药,担心降压药会产生“抗药性”,用得太早会导致以后用药无效,现在症状不重就不用药——这是非常错误而且十分危险的观念。
降压药不会产生耐药性。除非早期的轻度高血压,通过严格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而降压达标者不需要用药外,其他患者都是越早服药治疗获益越大。
血压升高的主要危害是不知不觉中损害全身的大、中、小血管,损害心、脑、肾等多个器官的功能,血压控制得越早,能越早地保护血管,预防心、脑、肾损害,其远期预后越好;不要等到发展到心、脑、肾脏器损害时再用药,那时,就已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
3 血压正常了就停药
有些患者服药后血压降至正常,就认为高血压已治愈,而自行停药。这是非常有害的做法。
高血压和伤风感冒不同,高血压不能治愈,只能通过综合治疗被控制,这就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服降压药,“坚持服药是高血压患者的长寿之路”。停药后,血压会再次升高,血压波动过大,对心、脑等器官的损害更严重。
正确的做法是,在长期血压控制达标后,小心地逐渐减少药物的剂量和种类,一般只对那些能够严格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的患者可以减药量;在减药的过程中,必须监测血压的变化。
4 只服药不看效果
有些人以为只要服药就万事大吉,不关注自己的血压值,不定期测量血压,这样不能保证血压长期平稳达标。
另外,降压原则强调个体化用药,其中一项便是坚持定期对血压进行监测并记录,以便掌握用药与血压变化的关系;了解需要用多大剂量或怎样联合用药,才能使血压稳定在理想水平。
5 自行购药服用
有些人患高血压后,不按医嘱服药,而是按药店推荐用药,或者偏信广告中的“好药”;有些人认为价格越贵的药越是“好药”,一味追求那些新药、特药;有些人看别人服用什么降压药有效,就照搬过来为己所用,自行购药服用,这些做法都是盲目性的,有害的,也不安全。
目前,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种类繁多,每种药物降压机制各不相同,都有其适应症,也有一定的不良反应。
降压药物的选择一定要经过医生的判断、做必要的化验检查,兼顾到与患者的血压水平并存的其他危险因素,选择能有效降压、对患者无不良影响而且能保护靶器官的药物。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才是合理的治疗方法。
6 靠输液治疗高血压
有的患者希望依靠输几天液达到降压的目的。除了高血压急症如高血压脑病、主动脉夹层等,需要静脉点滴降压药以快速降压外,一般的高血压不需要输液治疗。
有的患者认为输液能活血化淤、改善循环、预防血栓,其实平常输液对预防血栓是没有作用的。长期坚持规律地口服降压药并综合干预其他危险因素(必要时降糖、降脂、服小剂量阿司匹林等)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7 血压降得越快越低越好
有些人认为血压高了,降压应该越快越好、越低越好,其实不然。除非血压急剧升高导致危险、必须快速降压外,其他情况下血压并不是降得越快、越低越好。
一般来讲,降压治疗要掌握缓慢、平稳的原则,4到12周达到目标值。血压下降过快、过低,易发生缺血性事件,甚至并发脑梗死等严重后果,尤其对老年人而言。
8 相信“灵丹妙药”可根治高血压
高血压一经确诊,绝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终身坚持非药物和药物治疗。不少广告宣称,某种药物、高科技产品、保健食品或保健仪器能根治高血压,不必再吃降压药,这些都是伪科学宣传。
目前,全世界尚没有哪一种药物、保健品、保健仪器能够根治高血压。不管在何地何种媒体宣传的能根治高血压的“灵丹妙药”,都是虚假宣传,干扰高血压的规范治疗,非常有害,有的人因此而延误治疗,甚至丧命。
9 过分信任纯天然药
部分人认为西药不良反应大,纯天然药无毒无不良反应。某些人就利用患者的心理,宣扬某些天然药品的疗效,宣传高血压患者通过服用某些天然药降压,可摆脱西药不良反应的困扰。
其实,天然药同样也有不良反应。大多数纯天然药降压的真正效果尚待研究确定,不要盲目迷信。
10 迷信保健品的降压作用
有些人认为“是药三分毒”,西药有不良反应,不愿意长期服用西药。有人宣传鼓吹某些保健品、保健器具的“降压疗效”,可使高血压患者摆脱西药不良反应的困扰。
实际上,保健食品、饮品及降压器具如降压枕头、降压手表、降压项链、降压帽、鞋垫等,大多不具备明确的降压作用,有的即使有,降压作用也很轻微,不能达到治疗目标,还造成延误规范治疗的时间,最终危害健康。
责任编辑:席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