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延华
“一阵风”是一位老信合,我一位朋友的父亲,今年76岁,19岁的他便参加了信用社工作。之所以得此绰号,是因为他不会骑自行车、不会骑摩托、也没有机会和条件开汽车,当了33年信贷员,他徒步在乡村小路上行走了33年,练就了一个好腿功,走起路来健步如飞,走上两三个小时也不觉得累,即便现在,一般年轻人都撵不上。
我和“一阵风”的儿子是“铁哥们”,没事的时候总在他家玩。记得是上初中的时候,一个夏天的晚上我在他家玩,他家是一个有着三孔窑洞的院子,大门是用几块木板钉的,我和他孩子与他在葡萄架下下象棋,大约9点多钟,门外响起摩托声,推门进来两个人,“一阵风”赶紧撂下棋子,热情地把来人迎进屋,看上去他们很熟络。没过多久,两人出了屋,只见“一阵风”手提两盒东西撵出来硬往来人手里塞,嘴里不停地念叨:“把东西拿上,不能这样”,但那两个人还是把东西放在门口的砖垛上,骑着摩托一溜烟走了,追到门外的“一阵风”喊了几嗓子没喊住回来了。
回来后,他叫我们别玩了,说刚才来的那两个人是我们村的,开一个做秋衣、袜子的小厂,他给我俩详细说了小厂的地址,让我们拿着东西给送去。我们提上东西一路小跑地找到了那个厂子,厂里灯火通明,机子还在喀嚓喀嚓地响,那两个人也正好都在办公室,我们放下东西后就走,听到身后那两个人说,“一阵风”老哥真犟,两盒茶叶有什么呀”。
也许是缘分,在他退休后的三年,我也参加了信用社工作,更巧的是分到了他所在的社。十几年的身心体验,我对信用社工作的辛苦有了深刻的认识,对“背包精神”的实质和内涵有了切实的理解。十几年间,我干过储蓄员、信贷会计、信贷员,在干信贷会计时,我时常翻看老借据,无意间发现“一阵风”发放的贷款没有几笔沉淀下来。当信贷员时,我更多地耳闻了“一阵风”的工作事迹。在周边村庄“一阵风”名气很响亮,“身背挎包、走村串巷、快步流星、热心认真”是上一辈人甚至年轻人一提及他便运用的词语。有一位老农民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老农民家离信用社十几里路,80年代初,他购了一台磨面机,但由于只能磨白面,不能磨玉米面,生意不太好,他把想再购一台磨玉米面机但需要贷款的事告诉了“一阵风”,“一阵风”认为这是个好事情,生意不会差,就答应了,老农觉得答应是答应了,但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没想到,“一阵风”两天时间在他家跑了四趟,于第三天中午把贷到的2500元钱送到了他手里,不想在“一阵风”送来钱时,老农的小女儿发烧,老农和妻子又忙得在磨面机上下不来,于是,“一阵风”就背上老农女儿一阵风似的赶到了十多里外的乡医院。前一段时间,我参与编写信合史,在翻看以前领导讲话时,很多讲话中表扬过他,在以工作角度采访他时,我还有幸看到了不少他获得的奖状、荣誉证和奖章。
一提到“背包银行”和“背包精神”,我便想到了“一阵风”,“一阵风”干了一辈子信贷员,即便是当了信用社副主任,也一直没改信贷员角色。30多年的时间里他一直身背装着票据、章子、零钱、下乡笔记本的挎包,奔波在山庄窝铺、沟沟壑壑中,穿梭在农户家、田间地头和信用社之间,用一双脚无数次地丈量着家乡的山水,用一双眼几十个轮回见证着故乡田野的收获,用一颗心几十年如一日地为农民朋友提供者存贷款服务。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