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看 戏

2015-05-29 07:34:53 来源:临汾新闻网

    童年的记忆里,看戏是我最为开心快乐的事情。那个年代电视还没有普及,娱乐活动也极少。所以提起看戏,村民们个个兴奋异常,尤其是我们这帮孩子们,甭提多高兴了。

    每年收秋之后,就会有剧团来为十里八村的乡民们唱戏。每个剧团来了基本上都是演5天,也就是7场戏。如果买票的话,全票两毛钱,半票一毛钱。有的孩子没钱买票,但又特别想看戏。无奈之下,一些调皮捣蛋的孩子,便挖空心思、想方设法地进入戏场。乡政府大院的围墙不是太高,而且墙下面还有个狗洞。孩子们便搭人梯踩凳子翻墙而入。未料刚露头就被看场子的人瞧见,大喝一声,吓得他们哧溜下来,撒丫子就跑。这招不灵,再换一招“爬狗洞”。年龄大的孩子心眼多,怂恿着让年龄最小的孩子往里钻,这孩子像鲤鱼似的身子一挺钻了进去。谁知刚露出脑袋,一下被看守狗洞的人死死地按住了头。墙外的孩子们慌了神使劲地往出拽,里面的人紧按住不放。孩子进退两难,露在墙外的两只脚胡乱地蹬着。其他的孩子一看苗头不好全部溜走了。所以最令人兴奋的是公演戏。所谓公演,就是不用买票免费看戏,费用由政府部门承担。

    我家离乡政府大院戏台约5里地,路程近也好走。离戏台较远的村庄有好几十里地,有些偏远的村庄为看戏还要翻山越沟过河。无论路途多遥远,道路是多么的崎岖坎坷,也阻挡不住人们看戏的高涨热情。

    看戏的日子里很喜庆,像过节,到处洋溢着欢快的气氛,人们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早早地吃过晚饭,人们便换上自己最称心满意的衣服,头发梳理的油光。尤其是年轻的姑娘和小伙子们,穿着更为鲜亮时尚。有的人骑上自行车带着家人或者要好的朋友,美滋滋地出发了。有的人没交通工具,就早点动身行走。附近的村民们便拿上凳子和马扎,三人一伙,五人一群,结伴前往。大家心情愉悦,一路上说说笑笑、打打闹闹。

    我们这帮孩子往往在太阳还没落山之前就赶到了戏场。看戏的人很多,四面八方的人,像一股股水流全部汇涌在一起。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好不热闹。在家乡看戏,台上唱戏,台下也像唱戏。有些胆大的小商贩占着有利地形,星罗棋布地摆上令孩子们眼馋的果糖瓜子,蹲在戏场的周围对着路过的人们小声叫着:“瓜子、糖果……”一些久违的亲戚朋友相互集聚到一起,诉说着别离后的话题。男人们点上一根烟,眯着眼,舒心地吞云吐雾。那些妇人则三五成群,嘴里嗑着瓜子,咀嚼着轶闻。戏台下最活跃的要数孩子们,他们从这个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又从那个大人的胯下爬出来,尽情地玩耍。

    进了戏场,赶紧占地,选好自己最中意的地方,摆好马扎,眼睛盯着戏台,看着演员们跑上跑下。乐队的人逐渐地上了台,拿着各自的乐器,弹着、吹着、拉着,合着弦。这时,看戏的人渐渐地多了起来。天色逐渐地暗下来了,雾霭褪去最后一丝亮光,一弯冷月悄悄地挂在树梢上。仰望天空,颗颗星星闪闪烁烁,像调皮孩子的眼睛。戏场内乱哄哄的,有站起身来朝外瞧的,有看见亲人连连招手示意的;有小孩哭闹着要出去买好吃的。灯光忽的亮了,台上响起了“咚咚锵锵、叮叮咣咣”的鼓乐声。人群寂静了片刻,随即又骚动起来。

    薄雾升起,融入远处的夜色。锣鼓声再次响起,戏台顶上的灯全部亮了,红色的帷幕徐徐拉开。躁动的人群立刻安静下来。伴随鼓点声响,演员们依次上场,灯光照射在演员那五颜六色的戏服和头饰上,激起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旦角青衣们迈着缓缓的台步,秀目顾盼流情,长裙水袖如出水芙蓉。轻启朱唇,唱诉着一个凄怨的故事,声腔婉转哀怨,像从幽泉里源源流出的清溪。人群一阵欢呼,有的随着音调,手指微点板凳;有的看到动情之处,联想到自己的身世,禁不住潸然泪下……能看懂的人,圆睁双眼,聚精会神地盯着戏台;看不懂的人窃窃私语;人山人海,前面的人坐着,后边的人站着。整个戏场黑压压的一片。观众随着剧情的起伏变化,时而悲伤,时而欢笑。整场戏在响亮的唢呐和激昂的鼓乐声中落下了帷幕。

    戏演完了。此时的我们也睡眼朦胧,机械地随着看戏的人群,鱼贯似的涌出了戏场。一路上,大人们兴奋地谈论着戏里的内容。我们这帮孩子虽然没完全看懂。但是享受了看戏时的那份热闹和情趣。看戏的经历,给我的人生留下了无尽的欢乐和永恒的记忆。 (燕文玲)

    


     

责任编辑:柏东丽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