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拾麦

2015-06-12 10:04:58 来源:临汾新闻网

    小时候,由于缺少粮食,我跟哥哥便打算去拾麦。我们各自准备一个大包,次日天未亮我们便出了市区,跟随拿镰刀的农民麦收大队出发。拾麦子要待麦子割倒扎捆,装车拉走后,我们方可进地去拾,就看谁眼疾手快。农民也允许我们拾,与其日后麦穗被田鼠和鸟类吃掉,还不如让人去拾。如有被人踩了的麦穗落在地上已经成了散落的麦粒,我也一粒一粒捡起来,在我们眼里,那可是金贵的,能裹腹的小麦。

    第一天我们捡回麦子净重八斤二两。整天为我们吃不饱而犯愁的母亲,看着这一小盆麦粒,开心地笑着,眼睛里闪着泪花。

    此后,我们更加努力,早出晚归,拾麦子已经不是单纯地为了裹腹,更为了母亲脸上的笑容。

    第六天,哥哥有事没去,我一人去到山根下一块已经收割了的麦田。这里还无人拾过,我大喜,但埋头苦干而全然不知天边黑云由远而近,待雨点打到身上才发现,田野里没地方躲雨,不远处有个机井房,我急忙奔去,到跟前才发现,门锁着。夏天的阵雨又急又猛,电闪雷鸣,越下越大,房上流下来的雨水水花四溅,没三分钟全身湿透了,好在阵雨来得急去得也快,雨一住太阳便出来了。雨后地里变成泥根本无法进去,返回到半路上衣服已经干了,包以及里面的麦穗一时干不了。回到家中,母亲猛然一把把我搂到怀里,无声的眼泪直滴在我头上。后来哥哥说,看到雨这么大,雷声这么响,找你也无处去找,母亲和我们都急坏了。其实家人是担心而已,淋了一场大雨我都没感冒。

    只是跑了来回将近六十里,捡回一斤多麦粒,感到挺冤的。

    此后,母亲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不再让我们跑更远去拾麦子,拾麦工程就此打住。我们六天累计捡回麦子二十五斤六两,磨了不到二十斤面。如按我家五口人每月供应十斤白面计算,平添了俩月的白面,按市面上二两一个馒头,这些面可以蒸100个。100个,这是多了不起的数目呀,纯白面的馒头,我们只吃了一次。家里已经几年没吃过纯白面的馒头了,蒸馒头那天,家里竟和过节一样洋溢着喜庆的气氛。闻到锅里溢出的香气,大家已是垂涎欲滴。每人定量三个馒头,我狼吞虎咽还没感觉到滋味就吃了两个。我舍不得这样,好东西要留下来慢慢品味。于是我把第三个馒头掰成两半,用纸包起来,一半放在书包里,一半装在衣兜里。

    因我吃的是馒头,是上好的食物,物质上的富有使我精神上也充实起来。我底气很足,在去找同学的路上,掐一小块馒头送进嘴里,让馒头慢慢融化,馒头的每一个分子充分释放它那天然的香味,来滋润有些萎缩的味蕾。我的心情很好,和同学赛跑,始终是第一。玩到后来游戏结束,回家的路上,一摸兜,傻眼了,在赛跑的时候,馒头掉了,我竟浑然不知,急忙原路返回,沿途寻找,哪里还有馒头的影子?我很沮丧,回到家几天都高兴不起来。在肚子又饿了的时候,每每想起曾经丢了半个馒头,心情总要沉重一阵。

    余下的十多斤白面,母亲不再肯让我们吃纯白面的食物,坚持细水长流,变着花样吃,掺上玉米面做面条,掺上高粱面蒸馒头,煮许多菜下少量面条做和子饭吃。后来,把几斤麦麸也掺进去吃了。为减少饿肚子,调剂一家子的生活,母亲在食物十分匮乏的年代,绞尽了脑汁。而饿肚子,成为我一生挥之不去的印记。(王仰


     

责任编辑:刘静

上一篇: 【诗歌】果园颂

 

下一篇: 【散文】村庄的芦苇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