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在我儿时的故乡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一家人要在这天吃粽子、拔艾叶、接龙水、喝雄黄酒、佩戴香囊和五彩丝线。
对于我们这些七八岁的孩子,端午节更是一个盼望已久的节日。刚刚进入五月,村子就笼罩在端午节的气氛中。初一,每家的院子里都晒出了头年产下的红枣。望着簸箕里红艳艳的红枣,我的馋虫就在肚子里跃跃欲试了。这时,奶奶就会偷偷拿一个给我。初二,母亲把黄灿灿的软米倒在大簸箕里一粒一粒地挑拣,然后把拣好的软米倒在一个黑亮的大瓷盆中,用清粼粼的泉水泡上。初三,母亲就带上我们姐弟四人,到杏树沟摘粽叶。母亲去摘粽叶,我们就在沟里玩耍、找杏子吃。杏树当中有一棵早熟的杏叫“端午杏”,端午节的时候就成熟了,红白相间、玲珑剔透的端午杏压满枝头,馋得弟弟妹妹在树下嗷嗷直叫。下午,母亲把摘回来的粽叶,和全村的人家一样煮在大铁锅里。到了晚上,整个村子上空都飘着粽叶的香味。
初四,全村人家就开始包粽子了。孩子们跑来跑去,这家进、那家出,时不时还能吃到一个泡的肥大肥大的红枣。家人们在院子的凉棚下包,吃饭的矮桌上放着绿莹莹煮透的粽叶、红彤彤洗干净的红枣和黄灿灿泡饱满的软米,地上放着两个圆圆的柳条筛筛,等着放包好的粽子。母亲喜欢用针纫叶尖穿粽收扎,而伯母喜欢用马莲草捆绑,不管什么包法,总以四角挺直腰实枣多为好。因为红枣是自家产的,我们家的粽子里总是放四颗大红枣,这样看上去粽子又大又漂亮,吃起来又香又甜。
晚上,人们都提前吃了晚饭,把大铁锅腾出来好煮粽子。奶奶先在锅底上铺一层粽叶,把粽子一层一层密密实实放进去,99个粽子排列组合的十分好看,然后压上和锅盖一样大小的圆石片,再在石片上压一块大青石,再把铁笼盖盖上。
这样煮出来软硬适中,特别好吃。不一会儿,大铁锅上就冒出了浓浓的蒸汽,锅里响彻着沸水回旋蒸腾的声音,有一股特别清纯的粽子的香味萦绕在院子里。夜半时分,伯父开火微闷,直至天明。夜里,风和角粽香,家家户户都在甜梦中。
初五凌晨,父亲去河沟里接龙水和拔艾叶,母亲编五色丝线和绣香囊。手绳是用自己养的蚕宝宝吐出来的真丝染成的五色丝线编的,颜色格外亮丽,线条均匀剔透。香囊里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父母在做这些时,我们还在睡梦中,等早晨醒来,发现双手、双脚腕处和脖子上都已经戴上了美丽的五彩丝线手绳和香囊。我懵懵懂懂坐起来后,奶奶就用雄黄酒擦我的鼻子、耳朵,并在额头上画个“王”,然后再让我用舌头舔舔雄黄酒。
端午节的早晨起来后,喝了雄黄酒,便来到院子里用父亲接回来的龙水洗了脸和手,准备吃粽子。吃粽子之前,先从大铁锅里拿出4个最大的粽子放在家里的神坛上祭奠屈原后,才可以吃。那个时候我们只知道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其他一概不知。
在五月初五明亮的晨曦中,我们全家人坐在艾香飘飘的院子里,吃着又香又甜的粽子,把一个美轮美奂的端午节,永远定格在我幸福的童年。(悲夫)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