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我的家乡

2015-07-03 11:03:24 来源:临汾新闻网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的绝句《回乡偶书》,传唱千古,脍炙人口。这首诗写出了古代游子回到故乡时的感受,而今,同样的感受正发生在我身上。

    我是乡宁县昌宁镇大石头村人,我们村离县城仅五公里,但地势陡峭,沟壑纵横,道路弯曲不平。人们依山而住,农耕劳作,祖祖辈辈,靠天吃饭。我1975年离开家乡,弹指一挥间,40载过去了。

    近几年,三个哥哥先后在退休后,偶尔回到村里种菜休闲,我和妹妹也利用周末回老家消暑度假。我们早晨起来爬山锻炼,寻找童年的感觉,中午走村串户,拉家常、看变化,还先后徒步走进附近的南原、郭家塔、鸭儿塔、西家坡等村落。所见所闻,令人感慨万分。在家乡的每一天,我都被家乡的变化而感动着。也许有人会说,一个普通的农村能有什么变化?是的,和全国有名的华西村、大邱庄相比,我的家乡实在是微不足道。然而和过去比,家乡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我们在农村过得十分艰难,从早到晚一直忙碌。我早晨起来担水扫院,下午放学提着筐子、拿着镰刀去割猪草。那个年代,十年九旱,粮食薄收,寸草难生。割草直到天黑,才能割满一筐。到了冬天,家家户户要扭苇子、编席子。下了雨,从井上往家里担水走泥坡,要拄拐杖,否则一不小心就可能四脚朝天。老百姓一年到头    来,季季有活干、天天有事干,冬闲变冬忙,就连过年、结婚都要“革命化”。

    一年四季,早上饭窝窝头,晌午饭玉茭面、抿圪斗,晚饭还是窝窝头,过年才能吃上肉,寒食节才能吃一个整鸡蛋。

    有人住的条件更差,一家七八口人住一孔窑、一盘炕,种地全靠牛犁人翻,运输全凭两个肩扛。

    如今,变了、大变样了,变的和以前大不一样了。生活环境变了,满山遍野的树木、庄稼郁郁葱葱,俨然是一幅秀丽的山水画,简直是一个天然大氧吧。道路全部硬化,家家户户住上新房、喝上自来水、看上闭路电视,几乎人人有手机、家家有汽车。如今,城里有的东西,村里也有。

    生产环境变了。过去的乱石河滩变成了现在的农业示范基地,土地平展,水渠、水管绕地,长山药、葡萄长势喜人,成了老百姓的“摇钱树”;精神面貌变了。人们吃不愁、穿不愁,生活过得美滋滋,家家户户乐开怀。如今,人们聚在一起,不再问“吃了吗”,而是拉拉家常。谁家孩子上了大学,谁家又盖了新房、添置了新的家具;思想观念变了。

    人们追求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耕地、种地专业化,农机具随叫随到。

    村里的便民超市一应俱全,超乎想像。

    真是“不识家乡真变化,只缘身在此村中”。这些变化,靠党的好政策,靠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村党支部成员的无私奉献。同时,也靠全村村民的共同奋斗。老百姓勤劳善良、团结友爱,村院干净整洁,村风文明和谐。我为能生长在这个村庄、生长在这个时代而欣慰、自豪、骄傲。

    赶乘时代发展的快车,我相信:家乡会一直在变,会变得越来越美好、越来越超乎想像! 高中和      


     

责任编辑:秦芳媛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