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送完高三毕业班的女儿请愿去新疆支教。
大新疆啊,老远老远的哇!是不是你中学里原来那个叫田萌的女教员她的家乡?老伴儿冲我嚷嚷,一脸惊愕。儿(女)行千里母担忧。当母亲的,反响如此,完全在我意料之中。
我告诉老伴儿,田萌祖籍河南,她父母就是第一批援疆者,老两口扎根新疆,定居乌鲁木齐,工作得很好,生活得很好。田萌大学毕业后一纸调令到我任职的学校任教,是一位很不错的数学教师,还担任了学校团委书记。可女儿她们是短期轮流支教,无须担什么心啊。
说是这样说,我心里也波澜起伏。女儿生在平阳、长在丁陶,可是第一次去迢迢数千里之外的大新疆,气候、水土、饮食、时差、语言沟通、学情教情、风俗习惯,等等等等,行么?女儿则像是将要出征的战士一脸乐观。她说把自己所学传授给新疆的学生们是她一大幸福、一大快乐。我无言地笑了。这个乐天派!我知道,女儿认定的事情是一件好事,支教支边是国家一项重要国策,作为一个老教育工作者,我为女儿的正确选择深感欣慰,我应该第一个给女儿投赞成票啊。女儿晓燕,是我们的第二个女儿,晓燕-小燕,谐音叫顺了口,快40岁了,还是“小燕”?人家的闺女都上初中了,做父母的还觉得真是只“小燕”,岁月淬砺得“小燕”成了“大燕”了!可不,女儿师大毕业,高中教书小20个年头了,这段时间不算短,但对女儿晓燕来说,并非是蹉跎岁月。真的不再“小”了,倒应经经风雨、振振翅膀破“晓”翱翔啊。我把自己的所思所忆一股脑儿说给老伴儿,这位贤明的主内一把手也就又一次“夫唱妇随”,荡涤了满脸的迷雾愁云。
临行前,女儿到家中辞行。她说,她已上网了解了一下支教所在地域、所在学校的基本情状,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她说,这几天还努力地回忆、温习原来跟田萌老师学习过的新疆日常用语,说着还给我们演示了好几句,虽说拿腔拿调,倒也像模像样。女儿以姿势助教学,手嘴并用,那架势,那语言,听起来陌生,可心底里喷涌出来的是甜蜜、是亲切……我想起来了。田萌当年作为骨干教师、团委书记,工作闲暇喜欢跟我聊工作、喜欢和我老伴儿聊家常。作为校长与长辈,我对田萌尽最大可能给予帮助与关心,于是她就跟我上大学的小女儿晓燕节假日相聚,有过许多次的交流,情同闺蜜。每每相逢,大女孩跟小女孩有说不完的悄悄话,谁能料到“学说新疆话,做客去我家,马奶子葡萄干,最甜的哈密瓜”。倒真的一语成谶、预言成真啊。据说田萌数年后返回了新疆,乌市何处任教,是否办了退休,我不得而知;可新疆、山西,山西、新疆,却倒血脉相连、手足相亲,时至今日,时过情如瑱,境迁空中迴。你看,晋疆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看得见,摸得着,有传承,有发展,如史如诗,地老天荒。女儿新疆支教,我为之自豪、为之感奋!很快,陆续收到了女儿发自新疆的几条短信,“昨天晚上12点到乌鲁木齐。今晨5:20到目的地,9:00多吃早饭,饭后参观交流。1:30午饭,午休起来继续交流……”又一则短信名副其实,真的是一句话新闻:“天还没有黑,刚散会,正准备吃晚饭呢。”我抬腕一看:26/06/2015/21:52,嘿,时差竟有三四个小时!快晚上10点钟了,远在石河子市支教的女儿才“刚散会”,还没吃晚饭。嘿,我瞬间有点儿愀然旋即释然:这不仅仅是个地域时差么,对一个决心支教的人民教师来说,很快就会适应的!我深信。
知女莫如父。后来女儿的短信有点儿“迟缓”,可每次随着“滴滴噔-滴滴噔-”的铃声响起,似乎听见了她们工作之余的欢声笑语,像是看见了她们为新疆学子传道授业解惑忙而有序的身影。
我指着来自大新疆的短信让老伴儿看:“女儿的!”嘿,这个小燕子!眼镜后面绽放出一张开满了花的脸。(李关良)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