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访梁衡

2015-07-04 09:56:58 来源:临汾新闻网

    作为梁衡先生家乡的新闻工作者,我凭借着地缘关系,拜访了梁衡先生——我国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政论家。目睹过他的风采,聆听过他的教诲。

    梁衡先生曾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

    十多年前,我赴京公务,到京后突发奇想:借此机会拜访我倾慕已久的、霍州籍人士梁衡先生。心中寻思,梁衡先生是我国新闻界的顶级人物,而我是地方的新闻工作者,层次虽相差太远,但也还算得上是同行,能亲耳聆听他的教诲,对我这样的新闻小字辈来说不无裨益。经联系,梁衡先生答应我第二天上午去他办公室。那时,梁衡先生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调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不久。先生应允见我,我很是兴奋了一阵。在人民日报社内一栋老式楼房铺着老式木地板的办公室,我见到了梁衡先生。梁衡先生一派儒雅,大家风范,谈吐间透露着学者气质,看上去,先生比实际年龄要小很多。

    在外游子,无一例外地格外关心家乡的发展,梁衡先生对家乡的很多事情询问的非常仔细,神情中透着对家乡的思念,我作为本地的新闻工作者,对当地方方面面的情况和发展十分熟悉了解,尚能满足梁衡先生。我向梁衡先生汇报了霍州近几年的发展特别是旅游产业开发的情况,对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寄予深情的梁衡先生对于这些都显示着深切的关注。

    见到了梁衡先生,我最想听到的是他对新闻采写的高见,从而使我的业务能力有所提高、对我今后的工作有所帮助。梁衡先生明白我的企盼后,从书柜里拿出三本他关于新闻论述的著作送给我,让我回去慢慢看。我当然也知道新闻这一学科不是一个上午就能说的很详尽,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过程。我把我发表在省级报纸上的,我自认为下了工夫的两篇新闻通讯请梁衡先生点评。梁衡先生不愧是新闻界的一块老姜,老练而精到,指出了我十几处不足,先生对新闻的独到见解,我如醍醐灌顶,我在囧迫之余,更多的是喜悦,得到的毕竟是梁衡先生的真传,学到的是此前从未学到的东西。

    梁衡是我国的新闻前辈、是大师级的人物,层次高而眼光深邃。看问题很透彻,对我国的发展及走势有着相当的前瞻性,令我敬佩的是那次拜访,梁衡先生对时下社会不良风气特别是腐败现象十分痛恨,那也是梁衡先生忧国忧民之心使然,他说,这些现象绝对不会持久下去,所有的腐败行为最终都要得到历史的清算。果不其然,时隔十多年,梁衡先生的话应验了。如今,被反腐大潮掀翻的人,哪个不是后悔当初没有保持清醒的头脑,被欲望熏昏了头,如果他们能远看一步,始终严于律己,还会有今天的后果吗?梁衡先生还曾题字赠当地党政干部:“古衙犹在明镜高悬,盛世难逢更求廉吏。”古衙犹在系指霍州市有着全国现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四级官衙之一的霍州署衙,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梁衡先生爱国爱民拳拳之心可见一斑。回想至此,我心中充满了对梁衡先生的崇敬。

    很多人都敬佩梁衡先生,但凡看到报刊上发表有梁衡先生的文章,都爱不释手地争先阅读。据我观察,之所以敬佩,并非因梁衡先生是省部级官员,而是他的学识和文才。早在30年前,梁衡先生的一篇800字的散文《夏感》便成为我国中学生的课文。古往经来,我国历代文人墨客咏春、咏秋者居多,而咏夏者少,特别是咏夏出色的更少,而梁衡先生却出类拔萃,视角独特,写出现代经久传诵的佳作。他出生于农家,对农人生活自然有着切身的感受,对夏天有着更深的体验,对事物的认识真真切切、入木三分,起点又高,写东西自然下笔有神。先生在文中这样写道:“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这么多年过去了,咏夏者仍然没发现有能超越梁衡先生的。我国国学大师季羡林曾经说,梁衡是一位肯动脑很刻苦、又满怀忧国之情的人,他无论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对国家对民族的忧心。更为难得的是他总能将这种政治抱负化为美好的文学意境。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种意境的人,除梁衡外尚无第二人。凡是读过梁衡先生文章的人没有不同意季老评价的。有位知名人士说,梁衡先生写的东西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非常受读者欢迎,特别是政治散文,至今也无出其右者。

    我们市有许多人都因有梁衡先生这样的同乡而自豪,40岁至60岁之间现在仍有不少人能够背诵几篇梁衡先生的文章。梁衡先生是我国现代最具影响力的散文家之一,他的散文涉猎的范围很广,《一只小船和一个大党》《延安的窑洞》《大有大无周恩来》是政治类散文。2015年5月20日在人民日报副刊版刊发的《万物有缘铁锅槐》则是梁衡先生最近发表的奇闻轶事类散文,从梁衡先生作品的字里行间,能透视出他胸襟的宽大。

    梁衡先生是我国新闻工作的引领者,对我国的新闻理论工作有着相当的贡献,其中之一是关于新闻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传播的方式和手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对新闻的理解也更加深入,梁衡先生在新闻的定义上提出一个新概念:“新闻是为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传递”。新增加了“受众”、“信息”和“传播”三个要素,具备了时代特征。为何要在原有概念上增加新的要素,梁衡先生说,这是实践发展的结果,也是指导新时期新闻工作的需要。(王仰


     

责任编辑:刘静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