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爱书是一种态度

2015-07-24 14:37:44 来源:临汾新闻网

    我闲暇的时候会到旧书市场走走,发现不少书都有缺页或涂画污损的现象,甚至散发出一股刺鼻的味道。不知道在此之前,这些书曾经有过怎样的经历?想起曾经看过的一句话:爱惜书的人,虽然未必都有建树;但是不爱惜书的人,学业一定是不好的。

    此话说得不无道理,因为书与人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对所读的书都不爱护,又怎能指望他把书读好?古人为了以示对书的敬重,看书前往往还有诸多的仪式。须神思澄静,心无杂念,不受外界的干扰,并把桌子擦拭干净,净手后焚一炷香,然后才开卷阅读。而在读书的过程中,也有许多的戒忌。

    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在自己所藏的书背写道:“勿卷脑,勿折角,勿以爪侵字,勿以唾揭幅,勿以作枕,勿以夹刺,随损随修,随开随掩。”赵孟頫不仅自己爱护书籍,还希望这些书能够传递下去,以飨更多的读书人,同时也希望他人能够和自己一样爱书。爱书之心,源自于一个读书人对书的尊重和虔诚。

    宋人费衮的《凉溪漫志》记载,司马光罢相居于洛阳期间,建有一座读书堂名为“独乐园”,藏有各类文史书籍一万多卷。书案上即使是读了几十年、每天早晚必读的书籍,也依然像新书一样。司马光曾经教导儿子说:“读书人的珍宝则是书,所以要懂得怎样爱护书籍。”在读书过程中对书的保护,司马光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读书前将几案扫拂干净,然后把一张垫子铺在书的下面,人端坐桌前阅读,每看完一页,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捻起书页翻过,这样就不会把书页的纸张弄烂。

    爱书、惜书,其实体现的是一个人对于文化的珍视态度,它源自于个人的价值观念和心灵追求,由此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约束。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爱护和善待书籍,脱离了一本书与人之间的纽带,那必然不可能真正从书中获益的。(徐成文

    


     

责任编辑:刘静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