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从海外归来,恰逢春暖花开。
往年,女儿总是在圣诞节才回来,今年她选择春天回家,就是要陪我和老伴,去大自然中呼吸春天的气息。
无奈我身体欠佳,未能成行。翌早,女儿对我说,就去附近的紫竹院公园走走吧。
紫竹院公园位于北京西北近郊,是海淀区白石桥一景。园内翠竹密林,缀石嶙峋。湖水的波光倒映着大片葱茏的树木,宛若青丝垂怜于水面。我们一路走去,感觉这昔日的公园,在春意盎然之中,平添了些许亲切与舒畅,心境顿时开朗了。人们在这里唱歌、跳舞、抖空竹,一切都是欣欣然的样子。
这一路繁花似锦、鸟语花香。行至湖边,有一株榆叶梅吸引了我,它居然是白色的,茂盛且鲜亮,与边上一片鲜红的花朵相映成景。此时,我们来到一个凉亭,我听到了葫芦丝。
葫芦丝的音色温婉、悠扬,在公园里飘得很远。演奏者是一位老人,他一遍又一遍地吹着一首年代久远的曲子——《映山红》。这是一部老电影《闪闪的红星》里的插曲,曲调优美,情感十分饱满,歌词也很有意义。这首歌的原唱邓玉华说,它被传唱了一万多遍。我没想到在葫芦丝诠释之下,更显得唯美绵长。不经意中,我已经被感动了,影片的具象连同记忆的闸门砰然开启。
《闪闪的红星》是根据李心田同名小说改编的,讲述了在30年代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少年英雄潘冬子的故事。插曲《映山红》是一首在黑夜里盼天明的歌曲,激励着人们在寒冬腊月里,守望春天,并坚信希望的曙色终能破晓的信念。就在潘冬子的父亲随红军撤离、“胡汉三又回来了”的境遇里,冬子和冬子妈在茅屋里点燃一碗油灯,把思念亲人和革命情怀凝成一曲《映山红》。而冬子妈在熊熊烈火中壮烈牺牲的场面,一直都深刻在我的脑海里。
扮演冬子妈的李雪红同志,是我的战友,我们曾经共同在总政话剧团工作。离休后,我们都进驻在干休所。干休所里的人们都不叫她名字,而是亲切地管她叫冬子妈。李雪红同志有一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美,这不光是一个演员的素质,更是她的人格魅力。从“八一”厂第一部故事片《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到《五更寒》等影片,她所塑造的角色在电影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形象。前些天我与雪红同志通电话,我发现她依然是那样的低调、从容、乐观。她很乐意别人管她叫冬子妈。
此时,《映山红》的曲子依然在紫竹院公园上空飘扬,在春天,在花丛,在不朽的时间里飘扬。我仿佛看到,这次第盛开的花朵,全都化成了漫山遍野的映山红……(许复召)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