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记忆师家沟

2015-10-10 14:00:19 来源:临汾新闻网

    汾西县师家沟,一个小山村。过去,一因其小,二因其地处偏僻,一直可谓养在深闺人不知,直到近年,随着对乡间古建的重视,这才渐次引起人们的注意,有了些名声。这让我心向往之,于是,乘返乡之机,由外甥开车,我慕名前往。

    它距县城大约只有五公里路程,所以没用多少时间,即已抵其地。下车,一座巍峨的节孝牌坊首先映入眼帘,顿时造出了一种气势。这座牌坊,创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坐北朝南,占地12平方米,高6.3米,宽5.8米,四柱一门,重檐歇山顶。细看,种种精致的石雕遍布牌坊,灵物多达465个,其中有猫360只、大象59头,它们形姿生动,极显精雕细刻。过牌坊后,沿着一条石铺的小路,迈步而上,也就正式进入师家沟了。

    师家沟三面环山、一面临沟。师家沟民居,始建于乾隆34年(1769),属清代窑洞式民居群。它们依山而建,因山形地势起院,有如梯田,层层叠叠,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虽然村子不大,但却极尽北方山区村落的建构特点。国际古建筑学术界认定:它是山区空间扩张利用建筑体“天下第一村”。

    师家沟的民居,至今已有长达三四百年的历史,而它的发达兴盛,则应归因于五世师鸣凤。因他曾先后任湖南省藏江侗族自治县县丞、湘乡县知县、保庆州同知,与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友善,故成一时人物,为其家族铺就了仕途之道,自此,师家沟名声大振。

    师家沟的民居,随着一代代增制,最终形成了如今的规模。它现存31座院落,这些院落,有二进四合院,有二楼四合院,有三楼四合院等。它们的门额上,雕有各种文字,如东山宅、北海风、南山寿、敦本堂、清门家风、瑞云、瑞气凝、妙善、巩固、理达等等。它们既相互独立,而院落之间,又彼此用圆门、偏门、耳门、暗门、楼门、屏门上下左右,相通相连,呈由下而上的楼上楼、院中院的迷宫式格局。其中的主体建筑,是6座窑顶建有楼阁的四合院,成楼上楼下结构,因是楼式构造,故其院墙,自然也就高巍耸立。

    漫步院落之中,只见整个建筑群与山势自然衔接,交融一体,实在让人不能不叹服古人的因地制宜、精美奇思,因为不论从局部看还是从整体看,它结构的严谨合理,对空间的充分利用,都可谓达到了一种极致,在细节上,也一点也不马虎,各种装饰,巧妙搭配,砖雕、木雕、木刻、石雕举目可见,件件堪称精美的工艺品,而窗棂图案,多达108种花样,足见其匠心之细密独到。

    师家沟就山就势的民居构建是个瑰宝,我想不妨称之为原生态构建。但岁月的侵蚀,又让其呈一副斑驳破败景象,不少院落,因久无人居,一片荒芜,一些村中小路,更是杂草深深,这让人不能不忧心忡忡。曾经的师家沟啊,我心向往。

    刘建武 文/图


     

责任编辑:秦芳媛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