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胜勇长篇小说《秋月》有感
一曲当代农民脱贫致富的颂歌
——读苏胜勇长篇小说《秋月》有感
王友明
新年上班后的第一天,文友苏胜勇就把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秋月》赠送于我。
我用了不到3天的时间,便细细品读了这本30多万字的书,完全沉浸在一种纯情的艺术欣赏的愉悦之中。从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里,从生与死和爱与恨的真情演绎里,从真善美和假恶丑的猛烈撞击里,我读出了良好的思想性、独特的艺术性。
这部小说,堪称是一曲当代农民脱贫致富的颂歌。
用笔烛照“三农”,体现一个“真”字。
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苏胜勇的笔便烛照了这个重要的问题,他将那一幕幕发生在齐秋月、黄晓鸣、杨春夏、秦山岳、郑菊花等人之间的故事,诉诸于笔端,写成极具表现力和震撼力的长篇小说,充分体现了一个“真”字。
《秋月》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用笔记述了北岳县路西村的许多人和事,并深层次地烛照了“三农”。例如,齐秋月与杨春夏离婚后,靠自己的努力种植蘑菇获得初步成功。由于经验不足,第二茬蘑菇遭到灭顶之灾。后来在农大教授秦山岳的帮助下,才挽回了损失,最终使蘑菇产业形成了生产、存储、销售、深加工的循环发展,深刻揭示了科学种植致富的极端重要性。又如,杨春夏由于越界开采,严重污染,企业被国家下令停产,以致血本无归。杨春夏因为花天酒地的糜烂生活,染上了严重的性病,不治身亡,告诉了人们一个要遵纪守法、洁身自好的浅显而深刻的道理。
不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情景,我读了之后,都觉得特别真实,没有感觉到一丝一毫的虚构痕迹,体现了“真”的无穷魅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的笔路之所以“真”而鲜活,我以为,这恐怕与他的成长环境和丰富的阅历有关。
用情谱写大爱,体现一个“善”字。
读完《秋月》,我发现,全书从头至尾,字里行间,无不写满一个“爱”字。作者作为一位党员领导干部,崇尚道德,播撒爱心,自不待言。特别应该提及的是他对农民的尊重,对农业的关注,对农村的热爱。正是源于此,作者笔下的秋月,才充满着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
秋月虽然与杨春夏离婚,但依然尽心尽力照顾着杨春夏的老父亲杨大;当杨春夏患严重的性病被送回家后,秋月以德报怨,义无反顾地担当起义务护理员,直到其病故入土为安;石榴对秋月出言不逊,疯狂摔砸,撕毁合作协议,秋月不计前嫌,多方提供帮助;在开发窑洞蘑菇的项目中,秋月直接用固定资产入股的办法,一下子把村里20多户贫困户拉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山东的一个老客户,由于事先没有联系好,蘑菇只够装半车,秋月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帮客户所需,冒着冰天雪地,跑了3个县,行程达三四百公里,终于帮客户装满一车新鲜的蘑菇。因累饿交加,一回到家,便跌倒在沙发上……这桩桩件件,无不展示着秋月上善若水、大爱无疆的传统美德。同时,波澜起伏的情节设置,亲切灵动的抒情笔触,也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与艺术感染力,给我以极大的情感冲击,有些情节,我真的是含着泪水读下去的。读后,对部分人物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用心连结思绪,体现一个“美”字。
创作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是作者审美情趣的集中展示。品读《秋月》,我以为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
一是立意新颖。《秋月》不同于一般农村题材的小说,其紧贴当代“三农”的实际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所思所为,将那些眼前事、身边事、平常事,娓娓道来,没有空洞的口号、没有陌生的概念、没有晦涩的文字、没有无味的说教。在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情节推进中,凸显了“科学实干、顽强苦干、创新巧干、共同致富”的特点,艺术而形象地反映出新农村建设要遵循科学发展观,坚定地走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之路的必须性,非常生动,非常传神。
二是主题鲜明。通过齐秋月等人的跌宕起伏、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展现了人与人之间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情态各异的心路历程,从中折射出人性的光辉。主题表现深刻不是重复生活中的表面现象,而是在平凡的生活现象里发掘深刻的社会内容,切实达到了对事物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因而,秋月那种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不仅贯穿全篇,而且首尾相印,充分展现了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在党的富民政策的引导下,靠自己的勇气和信念,努力走科学致富之路,成为农村广大妇女脱贫致富路上领头人光辉形象的鲜明主题。读来哀婉凄切,扣人心弦。
三是语言生动。《秋月》的语言,具有大雅大俗、生动活泼,而又性格化的特征。尤其是许多地方方言土语的运用,为小说增色不少。有些土话,看似平淡无奇,读起来却生动形象,巧妙质朴,让人在捧腹之余,丰富了语汇,增进了见识。如“肚子里没得凉病,就不怕吃冰糕喝凉水。”“穷老百姓除了一条不值钱的命,一无所有。”“老天爷净拿老百姓寻开心,不想叫老百姓有一点顺心的事情。”“说吧,直话直说,别吃一半吐一半,小心噎着。”这些语言,不仅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不同人物的性格,而且饱含着深刻的哲理,散发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大有深意在语言外之妙。
四是匠心独运。整个故事情节,巧合中见匠心,偶然中寓必然。在如泣如诉的娓娓叙述中,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艺术形象呼之欲出:敢作敢为的齐秋月、助人为乐的秦山岳、作风干练的赵文清、老实巴交的黄晓鸣、心眼狭小的石榴、荒淫无度的杨春夏、嗜赌成性的白天赋、水性杨花的林丽娜……作者把这些形形色色人物的喜怒哀乐、爱恨悲歌和性格命运,推到艺术的聚光灯下予以观照和突现,个个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秋月顽强地与命运抗争,并以生命的蓬勃生机,最终寻找到走上幸福的人生道路的途径。这一形象既包孕着女性伟大的生命力,又显示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谓匠心独运。
《秋月》是一部值得推荐阅读的书,其深层次的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是值得肯定和褒奖的。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