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数九诗话

2016-01-22 10:59:31 来源:临汾新闻网

数九诗话

肖东

  数九,亦称“交九”,是从冬至起以九天为一组概括天气变化或农事活动的风俗。一般是从冬至日数起,数九天算一个“九”,数到九个“九”,计八十一天为止。因为是数九个“九”,故又称“九九”。又因是从冬至日数起,所以亦称“连冬起九”。概括九九天气变化或农事活动的歌谣,称作《九九歌》,也有以图、表或填影格等形式表示气候变化的,称之为“九九消寒图”。

  关于“数九”起于何时,人们说法不一。有的学者认为记载“数九”之文献,最早的是元朝陆泳的《吴下田家志》,实际上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因为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早就有了关于“数九”的记述:“从冬至次日数起,至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在这之后,“数九”也见之于唐宋时代的诗文。

  唐朝薛能的《汉庙祈雨回阳春亭有怀》:“南荣轩槛接城闉,适罢祈农此访春。九九已从南至尽,芊芊初傍北篱新。池中水是前秋雨,陌上风惊自古尘。欲召罗敷倾一盏,乘闲言语不容人。”它是一首反映九九尽阳春来、季候变暖的诗。九九尽,阳春来,农村已开始春耕。这时正须雨水,可能当时缺雨,所以诗人才去汉庙祈雨。回来的路上,诗人见池中仍是前秋之雨水,地上狂风卷起尘土,心里是多么希望老天能下上一场雨。

  清代蔡云则用吴地民歌形式反映九九天气变化,《吴歈》其一:“露宿何曾熟夜眠,太阳照户一欣然。若教穷汉街头舞,还有春寒廿五天。”其二:“连冬起九验天寒,只怕寒消九九难。第一莫贪头九暖,连绵雨雪到冬残。”第一首反映的是“四九”和“五九”。

  像九九消寒图,即标志九九时日及气候变化的图、表或填影格等形式。据记载,能够知道的有梅瓣九九消寒图、圈丛九九消寒图、九字九九消寒图、表格九九消寒图、九体对联消寒图等。“亭前垂柳待春风,珍重亲涂一画红。

  九九图成春已至,宸居真可亮天工。”清代夏仁虎的《消寒图》诗,就描述了九字消寒图的制作和涂法。之所以称之为“消寒图”,是因为随着九天的发展和图表的变化,寒气会逐渐消失。

  至于为什么要数九,这可能与中华先民传统的文化意识有关。在中华先民传统文化中,一些数字具有一定的神秘意义,所以人们办某件事时往往取具有相关意味的数字。“数九”,具有“九九归一”的意味,就连大家所熟悉的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也曾有“算来九九无多日”这样的感慨。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