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腊月,接到张振国老师的电话,让我去家里取一本他刚出的新书。一进门,就看见平日腿脚尚好的他走路一瘸一拐,我吃了一惊。他的老伴心疼地说:“就是这些天为印书,跑路太多给累的!”看来,他办事认真执着的性格,到老都变不了啦。
1962年张老师从山西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蒲县中学任教。1963年到1966年期间,他担任我们高三班语文老师。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讲台上他谦和而又儒雅的形象还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整整26年,他把一生最好的年华献给了山区教育事业。1988年,他调入母校临汾一中,继续代高三和复习班的语文课。1997年退休后,又受聘于精华中学,一直工作到2006年70岁时,方才告退回家。在人民教师这一崇高岗位上,他辛勤耕耘45年,硕果累累,发表教研论文50余篇,与他人合著专业书9本,多次被评为省、地、县模范教师。如今,山上山下,城里城外,他的学生遍布各行各业,人才荟萃。他的三个孩子也都学有所成,还培养了一个作家儿子。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离开讲台后,张老师并未赋闲在家,依然勤奋读书写作,发挥余热。还在精华中学教书期间,他将所教蒲一中、临一中和精华中学等校的155人优秀作文329篇编为《精华作文选》。2004年出版后,一时校内校外争相传阅。回家没几天,他便着手编写《应对高考下水作文与执教撷要》,书中共选了他写的不同类型示范作文52篇。其实从上世纪60年代初从教伊始,他就像游泳教练下水给运动员做示范一样,给学生布置作文时,自己也动笔作文,教学相长,互动双赢。书中还将他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经验和体会分10个专题,倾心传授给正在任教的同仁们。遇到自己的学生,他总要询问有无读高中的孙辈,随后便将《精华作文选》《应对高考下水作文与执教撷要》等参考资料亲自送到学生家里,令学生感动不已。这些年,他经常被学生、亲友和同事请到家里,辅导即将高考的孩子。也有时候,别人把孩子送到他家里辅导,他从不嫌麻烦,总是倾己所能,悉心传授。
多年担任高三毕业班语文老师,他一直留心从各种报刊、复习资料中收集高考的优秀作文。一次,查阅了七、八种报刊,怎么也找不到2000年的高考作文。在临钢工作的同学帮他请了一位懂电脑的师傅,终于搜寻出这年高考的三篇优秀作文。他高兴得当即给了师傅100元,以示感谢。他2008年初开始动手,从几十年积累的上千篇高考作文中优中选优,选取了1978年至2015年38年间高考满分高分作文166篇,每篇都精心写了一二百字的简评。1988年春季尧庙庙会上,他在一家书摊上忽然看到《中国历代状元殿试卷》一书,如获至宝,立即买下。这次编《采英中华状元文章》,他从中挑选出唐宋元明清各代文章共10篇,每篇都附有词语释义、作者简介和文章简析。其中工作量最大的是词语释义。有些词语普通工具书查不到,电脑里也搜不出来,他便去山西师大、市区图书馆查找,或登门请教专家,尽量让学生能够读懂这些千年状元文章。2015年冬天,他呕心沥血八年后,这本书终于付梓出版。他和70多岁的老友张定国冒着严寒,步行或坐公交车,去五六里外的市工艺美术印刷厂亲自校对。两个格外认真的老头儿,往返校对了六遍,才正式定稿。书开印了,人却病倒了。他腿疼得三天下不了床,半个多月没有出门。
同时付梓的还有一本《桑榆抒心曲》,这是他继《梅岗诗文选》《桑榆抒心律》《桑榆抒心句》之后第4本诗集。从学生时期到现在,他写的古体诗、新诗达1000余首,连同多本专著、论文、短篇小说、散文等作品,已有200多万字。即将进入耄耋之年的张老师,依旧手不释卷,笔耕不辍。这不,现在又忙着准备他的下一本新书呢!经常去张老师家,和当下许多家庭相比,他家里陈设十分简朴。
不足10平方米的书房兼卧室,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张床和两个简易书柜,堆满了书籍报刊和纸墨笔砚。他淡然地对我说:“我不讲究这些,吃饱就行。”听了这话,我的心不禁一颤。多好的老师啊,给人以知识,自己却无所求。他平时省吃俭用,却慷慨拿出12000元自费出书300本,赠送莘莘学子。鲁迅先生说:“我就像一头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张老师就是这样一位甘当人梯的辛勤园丁,一息尚存,耕耘不止。
窗外朔风凛冽,室内暖意融融。张老师和我翻阅飘逸墨香的新书,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许多天过去了,他拄着拐杖在门口送我的情景,仍不时浮现在眼前。(张安民)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