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炊烟
邓迎雪
暮春时节,我和友人去山里游玩,偶然邂逅了那久违的乡野炊烟。
正是中午时分,青灰色的炊烟从房顶缓缓升起,将整个小村包裹在淡淡的烟火气息里。村外小路上,农人赶着水牛从田里归来,村头隐隐传来唤人回家吃饭的声音。又见炊烟升起,这曾经多么熟悉的田园景象,让久居都市的我内心充满了喜悦和温馨。
对于炊烟,我有一种深深的亲切感。童年时期,家家户户做饭全靠烧柴草。每到做饭的时候,村子上空总是炊烟袅袅,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淡淡的柴草燃烧的香味。
那时,每天天不亮,村里就有人开始烧火做饭。一缕缕烟雾飘荡在村子上空,像头反刍的老牛,在黎明前的夜色里咀嚼着生活的滋味。渐渐地,鸡鸣、狗吠,脚步声越来越密,东边暗灰色的天际隐隐露出蔷薇色的红云,整个村子就在炊烟里醒来了。无风的日子里,炊烟是一缕青云直上,颇有些“大漠孤烟直”的意味。落雨时节,空气里湿嗒嗒的,炊烟也沾着雨气,在雨幕中努力地散开,最后团成一团灰色的云缓缓地飘走。远远地望一眼炊烟,给人一种家的温暖,让人想早点回到那灶台旁烤烤火,捧一碗热乎乎的饭菜,慰藉寒冷的身心。
如果说乡野风光是一幅纯朴自然的图画,那么炊烟就是这幅画上不可少的一抹油彩。多少年过去了,炊烟一直像座老而弥坚的旧挂钟,不紧不慢地守着时光,在村子里早中晚出现三次。只是近些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城郊区的农村大多已弃用烧柴,那飘在村子上空的袅袅炊烟已越来越淡薄稀少了。
遥想古时,炊烟是人们生活里的主角,古人写诗作画,多以炊烟入题。不论是陶渊明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还是宋人陈铸的“云头落日半规明,林际炊烟一抹横”,都写尽了炊烟那种工笔画一样的精致素朴的美。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炊烟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会是乡野里的一幅风景画,一首悠扬的民歌,是多少人梦中的乡村符号,更是游子思乡梦里的短笛,日日夜夜吹出思念的滋味。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