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读书应知味

2016-04-23 10:36:25 来源:临汾新闻网

读书应知味

白俊华

  明代诗人于谦有一首《观书》诗,写尽了读书之情调。诗云:“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这首诗,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头两句,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次两句,写尽了如饥似渴的读书情态。然后,说明勤读书的好处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接下来,又说坚持读书就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永远清澈如初;就像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令人心旷神怡。最后,彰显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真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可见,读书,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

  其实,读书纯属个人爱好,读与不读,本无可厚非。但仔细观察和揣摩一下,就会发现,我们身边那些喜欢读书而且深谙其道的人,精神上大多都很富足;而不爱读书的人,思想上大多都很空虚。因由何在?我想,这与一些人不谙读书之妙有关。

  雨果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读书,可以让思想丰韵起来,可以让灵魂富足起来。正如伏尔泰所言:“读书使人心明眼亮。”西塞罗更是形象地比喻:“没有书籍的屋子,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足见书籍对改造思想和灵魂的作用。

  书籍是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在读书问题上,不在于读了多少,而在于书的品质与所引起的思索程度。就是说,读书,一定要读出味道来。否则,即使读的书再多,也是“匆匆过客”,在记忆深处留不下半点影子,更谈不上丰韵自己、提高自己。

  宋代诗人陆九渊对此有着更深的体悟。他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唐代诗人韩愈也说:“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如果读来读去而不知其义,更不能把书中的真知付诸实践,这样的书,不读也罢。

  “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达此境界,唯有深谙书之精髓。只有把书中的要义吸收为自身的营养,才能真正达到读书的目的。

  “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植诸空山中,日来而月往。露叶既畅茂,烟打渐苍莽。”读书,增智,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下长工夫、苦工夫、细工夫。而工夫的内质,是把书懂、读熟、读透,半生不熟,抑或根本不熟,就像农民种庄稼,只晓得把种子埋到地里,却不谙侍弄一样,这样的田地,怎么能收获饱满的粮食?!腹有诗书气自华。气,来自何处?来自书中之“味”!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于今后的读书生涯,益必大焉!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