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具里的旧光阴
逯玉克
从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起,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为业的农耕民族。“农,天下之本也。”农耕文明的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文明的母体和基础。
农耕,自然少不了农具,比如原始的斧、锛、凿,及后来的大田作业农具耒、耜、铲、锹等。农耕器具的不断产生和逐步改进,极大丰富和促进了农耕文明的延续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种古老的耕作方式被机械化取代了,被敬天惜物依仗了几千年的农具陡然闲置了,农人手上的老茧尚未消尽,这些已失去实用价值的传统农耕文明的产物便渐渐消失。
曾经,它们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承载和浓缩着古老的农耕文明。曾经,它们是一个时代甚或漫长历史的记忆。而今,一个时代消退了,一种生活方式消退了,消退成一篇篇怀旧散文里的乡愁,消退成一首首田园诗词中的怀念,消退成一件件农具英雄迟暮的落寞惆怅。
农展馆《开馆寄语》中写道:土地是无法替代的最宝贵的资源,是人们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石,我们至今还生活在祖先生活过的土地上。我们的根在乡村,中国民族传统的根在乡村,中国文化的根也在乡村。
劳作,那是农民对土地和庄稼的膜拜,农民借助的是手中的农具。大地作纸,汗水为墨,满地的庄稼葱茏着他们作品的厚重,而四时的农具,就是他们手中的笔。这些原汁原味被时光风蚀得沧桑如诗的农具,这些笨拙简陋沉重得让无数农民累弯了腰的农具,会让后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稼穑之艰。
在农耕文化展览馆里,林林总总收藏着耕地的犁、平地的耙,播种的耧,割麦的镰,碾场的石磙,打场的桑叉、木锨,打稻的连枷,木轮的马车,木制的食槽,牲口的套绳,耕牛的铃铛,及竹编的箪笼,荆编的粮屯,柳条、蒲草或竹篾编织的簸箕,舂米的石臼,加工粮食的石磨、石碾,手摇的纺车,结构复杂的织布机等三百多种生产及生活用具,恐怕再精妙的文字描述都无法替代眼前实物的直观真切生动。
农具,是农耕岁月的活化石。每件农具里,都贮藏着一段旧时的光阴;每件农具里,都留存着一段渐行渐远的民俗风情;每件农具里,都渗透着一段浓浓的乡愁。当乡愁在旧时的光阴里发酵,就会酿成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无法抹去的沧桑记忆。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