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祖父
曹英立
祖父去世已经二十六年了,每当伫立在祖父的坟前,总会勾起一幕幕往事,使我陷入无限的沉思中,任凭泪水在眼眶打转。祖父的去世给我们留下了很多遗憾,老人家操劳了一辈子,当我们刚刚生活好转时,他老人家却永远地走了,没有给我们任何孝敬的机会。
我的祖父年轻时曾就读于山西省国立师范,后来因其父病,未完成学业,回到家乡三堠村,自己办私塾,并担任了教师,向学生传授强国和读书的重要性。抗日战争期间,他向学生和村民讲抗日救国的道理,但因为战争的原因,迫不得已又把私塾辗转到南坪村。全国解放后,他担任了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教育督学等职务。他一生积极向上,学识渊博,在中垛一带很有声望。
在我的记忆中,祖父是一个既有学识,又对孩子十分严厉的人。我上小学时,他就对我的学习要求十分严格,在中学时,他经常要求我读书、读报。不知其故,问之,答曰:“书能治愚,书能使人睿智,书能使人胸怀博大、规范言行。当下不解,过后当思。”这一点使我受益匪浅,以至于让这种读书的好习惯一直伴随着我的一生。
在我年幼时,曾记得每遇到县里逢集,中垛垣到县城里赶集的人都步行。如遇雨天,他就手拿着几顶草帽坐在大门下,送给赶集淋雨的人。我对此很不解,又不敢问。一次我终于鼓起勇气问其故,他让我坐下,说:“我的祖父曹镗有一训叫‘日行一善’。这四个字是咱们的祖训,必须传承下去。一个人的美德并不一定来自于某个惊人之举,更多的时候都取决于他在日常生活中的小小善行,与世无争。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中垛乡山大沟深,土地贫瘠,靠天吃饭,人畜吃水都要到很深的山沟里去挑,在我的祖父担任县人大代表期间,他多次在我村神子咀沟实地查看水源。之后,在1958年3月份开工引水,工程进行得非常艰难,终于成功地把水引到了中垛垣,解决了南坪至南掌沿途七八个大村的人畜用水。
祖父一生清贫,家里的生活捉襟见肘,在我记事的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尽管生活十分艰辛,但他把认识的人总往家里领,让其吃饭、住宿。祖父在临终前的几句话至今萦绕在我的耳畔:“一个人的声誉就像外表,美不美别人评判。人生在世,必须行得端、踩得正。”这几句话成了我人生道路上的行车线,丝毫不敢偏差,而且也成了我教育子女的准则。
在我心中,祖父是活着的。他像竹节一样的品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这才是他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