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汾河之畔赏牡丹

2016-05-21 09:33:09 来源:临汾新闻网

汾河之畔赏牡丹

夏全发

  上午,沿着平坦的小路,迎着习习的春风,我和妻子、女儿来到位于汾河西岸的牡丹园赏牡丹。刚进入景区熙熙攘攘的人群像赶庙会似的涌向牡丹园。捷足先登者早已来到这里,排着队在观赏,往日僻静的地方居然热闹非凡起来。

  我们沿着石头和青砖铺成的小路,穿行在牡丹园里。一边欣赏,一边赞叹,女儿就不停地拍照。因为人太多,只能走马观花。只见五颜六色的牡丹呈现在眼前:或白色、或粉色、或红色、或黄色、或绿色、或紫色、或黑色、或蓝色……一朵朵、一株株、一簇簇、一片片、一湾湾地绽放着,令人赏心悦目、令人目不暇接。园内的亭子间传出悠扬悦耳的琴声,原来是几位清纯美女在弹奏古筝和琵琶,给这美丽的牡丹园平添了几多韵味;忽然间,园里飘来一行花枝招展的美女,一个个浓妆艳抹妖艳妩媚,在展示着婀娜风情,给这鲜花怒放的牡丹园增色不少!

  汾河牡丹园是汾河公园新开发的一处景点,坐落在汾河西岸的坡地。去年我曾徒步来到这里,那时工人们正在铺路、整地,进行前期准备工作。从去年春天开始,买来约两万株牡丹苗,进行移栽。又一个春天来了,那数万株牡丹终于落地生根,鲜花盛放,品种多达几十种:名贵的姚黄、白雪塔、烟龙紫、洛阳红、蓝田玉和酒醉杨妃、青龙卧墨池、贵妃插翠、金桂飘香……无奇不有。妖艳的牡丹与路边的马蓝、麦冬、连翘、迎春花,相映生辉,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

  此时此刻,我的脑海里仿佛浮现出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秦汉时代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成就了药物学。东晋顾恺之的名画《洛阳赋》中已经出现牡丹的形象。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进入艺术领域。唐代兴起牡丹文化,许多著名诗词大家都留下诸多歌咏牡丹的佳章妙辞。

  漫步在花丛间,我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吟诵起刘禹锡那闻名遐迩的诗句:“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眼前的景象不正印证了诗中描写的情景吗?还有王维的“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更是令我心花怒放感叹不已!

  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杰作。它与《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剧中通过杜丽娘和柳梅生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歌颂了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

  现如今,牡丹和牡丹文化已经成为国人钟爱的文化之一,并发扬光大,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