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三古监补记
李关良
我去过多次洪洞,广胜寺、大槐树、皋陶司法博物馆均多次拜谒,情之所致,都有文字流淌、文章褒扬。惟有在苏三右监感触多多,却从没写过什么。
一日凌晨,忽被奇梦惊醒,仲春天气浑身竟细汗涔涔。我梦见了昭雪后的苏三。她立在莲花池畔,衣裙齐整,半遮半掩的脸上挂有丝丝哀怨之情。我蓦然惊醒,夜半旧事翻成梦,假作真时假亦真。与老妻复述梦境,讶声唏嘘,披衣而起,梳理思绪,写出千把文字聊作苏三古监补记。
天下洪洞,优美动人的传说要数广胜寺、移民旧址古大槐树处、明代古监苏三监狱,这是闻名中外的三大名胜古迹,而其中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是这座明代古监。明正德年间,京师名妓苏三蒙难沉冤在此监押,后遂称为“苏三监狱”。该监由过厅、普通狱房、死牢三部分组成,总面积为610平方米。苏三初入狱时关押在普通监狱,这里由东西相对的两排监房组成,监房门低窗小,窗棂粗实,窄小阴暗,中间是一条狭长过道,过道上空铁丝网密布,网上系着许多铜铃,可谓“天罗地网”。南行尽头有两间禁房,为狱卒所住。禁房西一通“复修苏三监狱碑记”石碑,记载着苏三的身世、古监的沿革,禁房东为死囚牢。
死囚牢亦称“虎头牢”,死刑犯就关押在此。十分奇特的牢门:上方是古代传说的动物“狴犴”头像,青面獠牙,狰狞恐怖,酷似虎头,下面是一低小的门洞犹如虎口。门的结构是双墙双门,两道门扇左右可开,是明代标准的死囚牢门。门高不足一米,墙厚足有两米,进门者需弯腰屈膝方入“虎口”,再行数步,再过一门,方能进入死牢小院。院正北是两孔首尾相接的窑洞,当地人叫“枕头窑”,苏三关押在西边。
关于苏三,据说本姓周,名玉姐,生于大同,祖籍河北广平府曲周县,本是书香世家。7岁时父母双亡,被拐卖到北京前门外草帽巷苏淮开设的妓院,遂改姓苏,因排行第三,名为苏三。原吏部尚书王琼的三子王景隆,入院结识苏三,鸨儿请他为苏三取一名,王公子见房中有对联云“一壶盛装桃花酒,春风巧绘富贵图”,横批“金玉满堂”,遂指联为苏三取名“玉堂春”。《警世通言》中“玉堂春落难逢夫”和戏剧《玉堂春》,均用此名。后洪洞富商沈洪用重金将苏三买回,意纳为妾,其妻皮氏妒之,毒死沈洪,嫁祸苏三,造成了这桩震惊朝野的冤案。
监押苏三的牢房没有窗户,只在当腰开一小门供其出入。房内阴森潮霉,土坑低且短,“坐牢”名副其实。牢外院心有一口井,约四米,上盖一块半米厚、一米见方的青石,中有碗口大小的一孔为井口,周围被打水的绳索磨出许多沟槽。这是专为囚犯设计的,只能打水,不能投井自尽。井旁有一石槽供洗衣使用,槽边斜置一捶衣石,苏三坐牢时曾在此汲水洗衣。院南的围墙高大坚厚,令人望而却步。考古学家王冶秋曾在此院赋诗云:“虎头牢里羁红妆,一曲搅乱臭水浆。王三公子今何在,此地空余丈八墙”。
苏三监狱除整体布局外,还有一些与其有关的遗迹与实物。如“石塔口”,那是苏三起解后第一处停歇之地,离监狱约200米。当年苏三起解,身披重枷,举步维艰,解差崇公道出于同情,在此处为苏三开锁卸枷。记得当年走出苏三监狱时想了很多很多,今日完梦补记,翻阅游览速记,古监透出的声声泪、字字血,让人依然心绪难平。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