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父亲的石油情结

2016-06-04 09:55:03 来源:临汾新闻网

父亲的石油情结

卫振亚

  父亲于1930年出生在山西芮城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小聪明好学,16岁初中毕业后便独自一人背井离乡,远赴河南当学徒。1947年为了与命运抗争,孤身一人奔赴西安,投靠叔父,在叔父的指导和资助下,报考了当时的贫民学校——玉门石油工校,1948年又随学校迁至酒泉。完成学业后,正值国家百废待兴、用人之际,父亲毅然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于1949年9月以19岁的年龄,参加了革命工作,1952年,调入驻扎在老君庙的石油师三团,成了当时团里鲜有的几位技术人员之一,由此和新中国的石油工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第一代拓荒人,见证了石油工业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所走过的艰难历程。

  玉门油田是我国发现最早的油田,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早在抗日战争期间,玉门油田就用多产油、产好油的方式,有力地支持了抗战。父亲工作的3团就驻扎在老君庙。

  老君庙坐落在玉门老市区南端,因抗日战争期间在此发现和开发当时国内最大的油田而闻名全国,父亲上学是在老君庙,参加工作还在老君庙,老君庙留下了他的青春年华和欢乐、留下了他的艰辛和汗水、留下了他和石油工业的不解之缘,老君庙可以说是他人生的一个新的起点,也成了父亲一生的牵挂!闲暇之余,父亲经常提起老君庙,给我们讲述当年在老君庙以及后来在张掖、在柴达木、在克拉玛依等地参加石油会战的故事,每当这个时候,父亲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目光炯炯有神,声音也比平时大了许多。此后,父亲走张掖、上昆仑、下芒崖,格尔木,柴达木,克拉玛依,敦煌,兰州石油炼化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石油工业走过的历程都留下了父亲的足迹。

  为了寻找新的矿点,他们涉足人迹罕至的戈壁沙漠,顶风沙,斗严寒,渴饮荒野水,饥餐荒原“食”,由于水源的不确定和水的缺乏,见水就喝,经常出现水中毒现象;吃的食物基本上是就地所猎之物,品种单一,烹制粗糙,难以消化,以至后来父亲一看到这些就反胃,难以下咽。在忍受饥渴的同时,他们还要承受无处安身休息以及被野兽和不明身份的强匪人员的骚扰危险,人身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父亲给我们说,有一次安营扎寨后,天色已近黄昏,人也很疲惫,但为了果腹,队员们分成两个小组,分头去找水源和猎物。由于地理生疏、情况不详,父亲他们因天黑迷失了方向,被狼群包围,紧急情形下,队员们一边鸣枪求援、一边自卫,不想在逃生中误入刺骨的冰水之中,等到救援人员赶到时,队员们成了落汤鸡,但手里的几只野鸭仍牢牢地抓在手里。父亲讲,昆仑山的环境是最恶劣的,空气稀薄,气候寒冷,高原反应严重。有一次父亲出车,顺道把同事的家人带过来。在翻越昆仑山之前,父亲千叮咛万嘱咐,要对方在天黑后过山时注意保暖。但第二天同事家人的脚还是被严重冻伤。历历在目的残酷情形给父亲留下了深深的记忆……

  青藏高原许多油田的地名是石油人为它第一次命名的。说到这些,父亲总是会流露出自豪的表情,这是父亲为事业所自豪,也是父亲对自己事业的最好诠释。在父亲为事业努力工作的这些年里,因为坚强、刚毅和不服输的个性,被大家誉为“硬汉子”,这一绰号是大家对父亲为事业奋斗的褒奖。

  50年代初期,父亲有幸见证并参加了中国石油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这是父亲第一次去北京城,可能也是父亲去北京城唯一的一次。1955年父亲作为油田的优秀代表出席了青海省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为自己的事业又添上了重重的一笔。

  由于常年艰苦环境下的超负荷工作,特别是在昆仑山下芒崖的艰苦环境,使父亲的身体出现了极大的透支,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关怀下,虽经多次疗养,仍然难以复原,难以适应高原气候和野外作业。1958年后,父亲身体每况愈下。为了不给国家增加负担、不给组织增添麻烦,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再三挽留中,父亲于1961年9月,怀着复杂的心理,告别了自己心爱并为之奋斗的石油工业战线,卸下一身戎装,辞别了大西北,告别朝夕相处的战友,忍痛离开了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回到了故乡。后来单位多次来信让父亲在病情好转后,重返工作岗位,父亲都婉拒了。总认为自己的身体不允许自己重返工作岗位,去了也是给国家添负担,父亲就是这么固执!

  父亲把事业当生命,为了石油,远赴高原边疆。为了石油,献出了青春,献出了健康。他从没有埋怨过,因为那里有他为之奋斗的事业。即使在父亲病重期间,他还念念不忘他为之奋斗过的石油事业,还想着再到老君庙看一看。

  父亲走了,但父亲留给我们的精神食粮永远留在我们心中,父亲那种热爱事业,为了祖国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精神,永远鼓舞着我们,成为我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