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孝要趁早
方敬杰
朱自清在《背影》中描绘了他眼中父亲的形象。父爱如山,在这些温暖的举动当中,他真切体会到了父亲那种真挚的爱。父母的爱是无私的、永远的、不计回报的。从我们出生、上学、到成家立业,他们用生命呵护着我们。父母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只会默默地去付出,不知不觉中,弯了腰、驼了背、白了发。
记得十八岁去当兵的那个冬天,漫天飘起了雪花,我身背绿色的行囊,怀揣着对军营无限的憧憬和向往,踏上了汽车。汽车开走的那一刻,我推开车窗,在人海中我看到父母含着泪水向我挥手,那时我才真正感受到他们的爱,与父母挥手告别后,我已泪流满面,二十多年了,那个场景却让我终生难忘。
父母的心是爱的太阳,它的光芒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长大后慢慢懂得,孝敬父母的人,一定是懂得感恩的人。你是否能在父母劳累时送上一杯热茶、端上一碗热饭,在生日时递上一张自制的卡片,在失落时奉上一句安慰的话语。感恩他们十月怀胎,给予我们生命;感恩他们用辛勤汗水,哺育我们成长;感恩他们用深切教诲,教会我们立身做人的道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用感恩的心来回报父母,让他们度过安宁祥和的晚年,才是儿女们应该做的。
有一段公益广告: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父亲的记性越来越差,自己刚刚做过的事就会忘记,忘了吃药、忘了关灯、忘了开门、忘了你的姓名……一次聚餐中,父亲竟颤抖着双手把盘子里的饺子揣到了怀里,喃喃地说:“这是给我儿子吃的,他最爱吃了。”他忘记了一切,但始终没有忘记对子女的爱。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正因为爱自己的父母和孩子,才会推而广之爱所有的人。孝是社会和谐人际关系的价值渊源,是形成和睦社会风尚、保持社会和平稳定的道德基础。孝则品德高尚,孝则情趣高雅,孝则家庭和睦。
一首《常回家看看》唱遍大江南北,它之所以能流传久远,不仅是因为它的旋律优美,更重要的是它道出了人间尽孝真谛: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过于孝敬父母,这种孝顺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如果我们不趁着父母健在的时候孝顺父母,终将会留下人生的遗憾。相信每个父母,都曾经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
如果把孝比成一棵参天大树,道德就是承载树的深厚土壤,土厚有根,枝繁叶茂,土贫无根,必不久长。孔子曰:“孝,德之本也。”孝是立身做人的根本,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百善孝为先,每个人从出生到成人都离不开父母的养育。
民国女作家林徽因曾说:“有些人,是你看过便忘了的风景。有些人,则在你心里生根抽芽。”父母就是能在我们心里“生根抽芽”的人,一个微笑、一个拥抱足以让我们珍贵一生。“时光时光慢些吧,别让你再变老了,我愿用一生换你岁月长留。”从“筷子兄弟”深情的歌声中,我明白一个道理: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是无法重现的幸福,世界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但行孝永远无法弥补。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多年的异地生活让我不能经常陪在父母身边。现在的我们总是被各种应酬包围着,留给父母的只有等待,等凉的饭菜可以再热,但等候的亲情无法置换。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把孝熬成了等待。为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陪他们旅游散心、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也许是一条短信、一个电话、一个小礼物、一句暖心的问候……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