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五十年间五元钱

2016-10-28 11:46:32 来源:临汾新闻网

五十年间五元钱

王哲士

  刘天福是我初中的同学,他腰圆膀壮、双目炯炯,以写写画画在同学中小有名气。陈全生也是我初中的同学,个头不高、人也消瘦。

  去年,隰县推荐感动全县十大人物,提名奖名单里突然冒出来刘天福的名字。我有些惊诧,难道会是他不成?端详照片,虽然他发白面苍,但眼睛依然有神。不错,就是昔日的老同学刘天福。退休这么多年,他没有离开乡下,这位曾经的民办转公办教师能有什么事迹感动公众?看过推荐理由,原来竟是五元钱的感动。

  事情得从五十年前说起。有一天,刘天福因为手头拮据,不得已向陈全生开了口:“借我两元钱”。那时,两元钱也是个大数目,当作伙食费能用十几天。因此,谁兜里能有两三元零钱,心就不慌;如要装五元、十元,可算是富家子弟了。陈全生自念书以来,还没有人向他借这么多的钱,心里不由咯噔了一下,从兜里掏了半天,没有零钱,于是,他把仅有的一张五元人民币给了刘天福。刘天福心里一热,眼眶里便潮潮的,心想:找下三元零钱,一定先还给全生,余下的两元钱随后补还。

  那时,同班不同学,同学难见面,刘天福还钱的事就耽搁了一些日子。接着,他的家中发生了变故。后来,他外出读书,书没念完,学校解散,只得回家种地,再后来当了十多年民办教师。人一麻木,五元钱的事随着麻木到脑后。而陈全生初中毕业跟父亲学医,在一个偏僻山庄当赤脚医生,这一当就是半个多世纪。

  俩人友情的诺言,被无情的年轮碾压进岁月的风尘里。如果没有后来的偶然,也许针头线脑的五元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虽然晶莹却永远找不回它的本来。可巧的是,此情不泯,自有天意。

  一天,刘天福翻箱倒柜时,发现了一本初中的语文课本,好奇心促使他掸了掸尘土,翻了翻书页,扉页一行似显非显的铅笔字吸引了他,细看上写:借陈全生五元钱。霎时,思绪顺着五元钱回到五十年前,回到“先找零还上三元,再补还余下的两元”的情境。刘天福瞬间胸口堵,浑身不自在。他觉得,王全生借他钱是施惠,自己欠而不还是爽信。五十年间五元钱,时间的天平把自己摇晃得忘却过往,而诚信的天平却给俩人作出鲜明的比照。刘天福想:事情虽小,良知乃大,要尽快还钱弥补此生的缺憾。

  如何还?完璧归赵显然不合情理。那么,厚报千元以示歉意,又怕伤了同学的自尊。过去五元是个钱,如今千元也不算啥,礼数不在多少,感恩全凭真情。于是,刘天福揣着半个世纪的歉意,忐忑不安地来到陈全生家“负荆请罪”,并双手呈上一百元,以弥补迟到的诚信。

  事情来得突然,陈全生一时摸不着头脑,见刘天富态度恳切,不禁使他想起五十年前的往事。时过境迁,人都步入古稀,还有什么值得计较的事?更何况五元变成百元相还。陈全生不愿意接受,而刘天福却坚持要还钱;万般无奈,陈全生收下了半个世纪的欠账,也收下了半个世纪的友情。如果说当年感动的是刘天福,那么现在感动的则是陈全生。

  最终,刘天福获得感动隰县入选人物。我想,评选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心的向善向上,这件看似小善的故事,却闪耀着大德的火花。重小节就是立大德。我的两位老同学间的小故事,深深触动了我,禁不住娓娓道来,留香寸纸。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