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浮云一别后 流水五十年

2016-12-02 11:01:51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浮云一别后 流水五十年

——桥中20班同学聚会有感

安风堂

  “浮云一别后,流水五十年”。2016年7月16日,翼城县阳光大酒店里,50年前桥中20班的一群老同学正在这里聚会,变化太大了,许多人相见不相识。一位同学当即赋诗一首:“少小离别老大见,乡音未改鬓毛衰;若不自介哪敢认,定把同学当路人。”

  班长祁国昌和大家一起回忆了“阔别五十年,聚会第一次”的原因和完成这次聚会的经过。他说:“同学情终究不一样,同学们聚会,像一道情感上的军令,无论是天涯海角,都能克服种种困难及时赶到,也要与同学们见面相邀。这就是精神上的‘血情’,叫我们一生牵挂、三辈亲近。”

  李伟高同学的发言,勾勒出五十年前同学们朴素而又真实的校园生活画面,把大家引回到绵绵回忆中:“五十年,我们从风华正茂的青少年,走过年富力强的中年,步进了两鬓斑白的老年,这是最难忘的一段人生。如果让历史的画面再切换到那令人难忘的中学时光,我们似乎又看到,在桥上中学校园里,仍然荡漾着我们孜孜求索的精神和浩歌,在那挂着二十班门牌的教室里时时都闪动着我们的身影。为了探求知识,大家朝夕相处、同甘共苦。我们虽然是饮食着清水淡饭、居住在简陋的宿舍,但是同学们互敬互爱,打通铺、睡土炕、枕连枕、肩并肩。”

  当年的淑女、如今风韵美姿的张淑英,被称为“小龙女”、“女数学家”的女才子翟香婷纷纷发言感慨,话语句句真情、字字给力,给同学们以鼓励与启迪。宋玉理的发言字字温馨、句句暖心,充满了对老同学们的思念与祝福。王国杰在上世纪70年代,当兵转业到河北省石家庄市,这次他也专程回来参加同学聚会。刘建春曾在运城市绛县法院工作,是一名敢为平民百姓鸣冤叫屈的“包青天”。郭保礼当兵转业工作到闻喜县武装部,这次也专程回来参加老同学聚会。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在介绍这些年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宋殿义和郭玉信说:“虽然我们一致奋斗在农村,但我们的收入也是一年比一年高、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我们每年耕种着五六十亩小麦、玉茭,种植着十多亩苹果树,吃着自种蔬菜,我们感到幸福、感到自豪。”同学们的发言个个描绘了心情舒畅、快乐幸福的老年生活。

  在发言即将结束的时候,主办聚会的张建国有感情地读了两封来自北京和广州的热情奔放的贺词和贺信:

  (一)

  桥中结得同窗缘,风华正茂恰少年。

  五十春秋弹指去,功成名就归家园。

  一“网”情深信息连,重逢团聚喜开颜。

  遥祝诸君多珍惜,平安快乐每一天。

  (二)

  风华正茂离校园,犹如鱼儿入大海;

  五十年后再聚首,老翁阔太笑开颜。

  年逾花甲莫言老,如今七十称年少;

  适逢盛世享清福,小康路上别抛锚。

  张建国的抑扬顿挫、热情洋溢的朗诵,传递着同学的浓浓关爱、深深情怀。

  午餐间大家倾心交谈,谈笑风生不断,好像有千言万语说不完、家长里短道不尽。

  一轮轮相互敬酒、一声声互劝礼让,餐桌上洋溢着无比欢乐的气氛。

  大家在一起尽情地欢乐,刘建春即兴为大家献上一首悦耳动听的歌曲;翟香婷给大家来了一曲蒲剧清唱,你也唱、我也唱、你我一起唱……最后大家一起又和当年的班主任孟老师一起合了影。

  这张五十年后的合影照,有着深刻的含义:27名老同学把班主任孟老师围在最前排的中间坐着,前面一块长两米宽五十公分的书法横幅,是李保儒写的“同窗情深”四个大字,既显示了同窗友情源远流长,也体现了同学们回报师恩的胜利喜悦。

  李宝如同学现是临汾市书画协会副会长。他的成名不仅是他自己的光荣,也是我们桥中20班同学的荣耀。为了这次聚会,他还特意为大家每人书写了一幅字,以作纪念。

  桥中20班同学的这次聚会,是一次圆满成功的聚会。大家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聚会现场。这次聚会不只是同学们之间一个简单见面的聚会,而是同窗友谊的聚会,也是同学们奋斗一生、一起分享胜利成果的会师,是同学们互相交流老年生活分享心情的娱乐会。这次聚会给大家以力量鼓舞、以青春焕发,促使大家不忘初心、热爱生活、发挥余热。

  “校园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同学们,历史的时空让我们实践了当年的诺言,我们为祖国和家乡的繁荣做出了贡献。今天我们相聚的时间是短暂的,但这短暂的聚会,会使我们追忆过去的你我。大家在这短暂的聚会中,相互倾谈无尽的心声,凝聚永恒的情谊。”班长朴实、优美、感人的话语,把老同学们一次次地引入了深深的回忆中。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