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年味里的村庄
陈树庆
进了腊月的门,年味渐渐地浓起来,随处可以闻到过年的味道,鞭炮声此起彼伏,小孩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大人则兴高采烈忙着采购年货,就连空气中都弥漫着年味的芬芳与温暖。
年味是儿时舌尖上的味道。吃罢早饭站在院子中侧耳谛听,就不时会听到猪叫声,那是开始杀年猪了。院子里支起炉灶,熊熊的柴火烧着大铁锅,铁锅上升起阵阵白汽似无声地告诉你,要过年了。在杀猪匠熟练的宰杀下,年猪被分解成肥瘦有别的肉块,一股股鲜肉清香的味道扑到鼻中,味蕾渐渐抵挡不住这逼人的诱惑。院落里高高地挑着白白净净的猪头和一嘟噜一串的“猪下水”,辛苦忙碌了一年借机要好好地犒劳一下自己和家人,于是全家齐上阵,女人们有条不紊地张罗着洗肉、切菜,用猪血、酸菜、肉片等制作“年猪饭”。男人们忙着劈柴、涮锅、烧水、收拾用来盛肉的各种家什。鼻息间萦绕着“年猪饭”的氲氤香气,沁人心脾,撩拨着味蕾,在酒气的熏蒸下,人们两腮透着微红的惬意和知足。屋子里,肉香、酒香、欢笑声顿时把沉默了一年的村庄复活了。直到天色渐晚,酒足肉饱,才一个个脚步踉跄地回家。处理好的一挂挂年肉、猪杂挂在屋檐下,经暖暖阳光一晒,油光发亮,香味四溢,惹得狗猫蹲在屋檐下,对着年肉直流口水。从晾晒着年肉并不断散发出阵阵肉香的屋檐下进出,视觉、嗅觉、味觉不停地被刺激着、冲撞着,勾起人们无限的食欲和对新年的祈盼。
年味是灶膛里跳动的火焰。忙完宰年猪,鸡鸭鱼该“粉墨登场”了。于是,家里的鸡窝鸭窝喧闹起来。捉鸡鸭,宰杀烹调,挂糊炸成金黄色,寓意以后日子红红火火,前程灿烂。买来的鱼收拾得干干净净,挂在屋檐下,一条条刀鱼像吊在棚下的条条老丝瓜,一条条鲤鱼像一串串风铃,闪着亮亮的油光,飘着浓浓的香味。接下来该忙面食了,油条、焦叶、麻花,母亲炸好装进一个柳条编制的筐里,就像装了一筐金灿灿的金元宝。蒸好的大馒头搁在大案板上,铺开,凉透了,然后收起装在箢篼里。没过几天,农家的屋檐下,就挂满了年鱼、年肉、年鸡,一嘟噜,一串串,配着挂着的红辣椒、黄玉米棒子,简直是鲜艳夺目。猫儿跳到屋檐下,对着腊鱼转动着亮晶晶的眼睛,甚至伏在地上“喵喵”地唱起来。清代《真州竹枝词引》记载:“腌肉鸡鱼鸭,曰,年肴,煮以迎岁……”进入腊月,村里人家的屋檐下,各式各样的腊肉、香肠、腊鱼一样样,挂在了屋檐下,这一切都让乡下的年味更浓了。
年味是贴上去的风景。窗花是乡村过年喜庆的象征,各家各户的主妇们都会把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窗户擦得一尘不染,然后贴上那精巧别致的窗花。几方彩纸,把节日的喜气顿时注入人们的心扉,给人以春满人间,万象更新的感觉。在贴窗花的同时,还要在大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指福气、福运,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春联是贴在大门、屋门门框上的,字是祝福吉利的字,书写在红红的纸上,飘着油墨的清香,大人孩子仿佛也受了熏染,其乐融融的全家人看着刚刚贴上的写满吉祥话语的大红春联,那一刻,对来年所有的祝福、祈盼便在心底漾开了。
熟年留客足鸡豚,年味此时盈满村里家家户户的屋檐下,都是一派喜庆丰收的景象,与温煦的阳光一起把腊月最后的日子点缀得红红火火。这时候,再一望,整个村子,都是浓浓的年味了。
责任编辑:席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