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俺村那口井

2017-03-11 09:12:15 来源:临汾新闻网

俺村那口井

王仰

  之所以常常想起我们村那口井,是它给我留下了太深的印象,而这口井也有着许多与众不同。

  这口有百年历史的井在我村南侧的深沟内。晋南最北部的黄土高原山大沟深,沟壑纵横,大概以我们那一片为最,沟的深衬托了山的高,千米以上的深沟比比皆是。我们村周围还是相对浅的,沟深也在八九百米之间,那口井就坐落在这样的沟内。

  百年前,我们村在塬面上一块还算平坦的地方落成,先民们运用智慧,在村边的沟里找到了水源,打了这口井,井深在120米上下。而这条沟的目测深度在800米左右,因坡度太陡,空着手直线攀爬都异常吃力,如挑着水直行上坡便超出了人的极限,因而,先民聪明地把路开成了之字形来缓解坡度。

  还不止于此,最为关键的是井水的水质出奇的好。都说北方的水硬度高,结垢多,烧开水的壶里经常是结着厚厚的水垢。而我村的水烧开从来不产生垢,而且口感还好,有点甜丝丝的,县里不知怎么知道了这件事,水利部门提取了水样送检化验,结果是软水,并且是质量非常好的软水。这口井的水不仅是我们全村人的福音,而且还打破了北方只有硬水的定论。

  大山在它的褶皱里储备了这样一泓清冽的甘泉,滋养了我们全村600多口人。因而我们村的人皮肤都比较好,人显得年轻。尤其明显的是,我们村的女人用泉水洗头发后,头发又黑又亮,有光泽,而用其它地方的水洗头发,即便发乌但没有光泽。有年夏天,我村一年轻小伙儿,太阳下干活时间久了中了热毒,脸上起了个疖子,半边脸肿的发亮。村里年长的贺奶奶吩咐,挑来了拔凉的井水,用毛巾浸了,捂在脸上,一日反复数次,两日后便消肿了。山里缺医少药,如遇小病大多用土方子,效果还非常之好,没想到大热天,透心凉的井水也是治病的良药。用这个水泡茶,味道和其它井水泡出完全不一样,十分纯正,无形之中,这口井的水成为我们村的一宝,成为我们村的名片。方圆几十里都知道我们村的水好。邻村的一个豆腐坊曾拿这个水和他们村的水做比较,结果我们村的井水做的豆腐不仅色白,口感好,产品率也高出三分之一,水质好的让他们心服口服。

  只要不上冻,井台边总有几个在此洗衣服的女人,总有女人的欢声笑语从沟底传了上来,井台此时又成为村民们交流沟通的平台。井台旁,生长着一棵杜梨树,杜梨树是山里常见的树种,而这棵杜梨树生长十分茂盛,十米多高,水桶般粗,煞是雄壮,绿荫如盖,覆百平方。夏天正午时分,太阳晒过来时,洗衣服的人便躲在杜梨树阴下。如遇下雪,村里总有人早早起来把挑水的路扫得干干净净,保证不滑。

  多年来,村里的老老少少一直享用着这大山的馈赠。

  水好,可取水困难,大概越是好的东西便越不容易得到。令我们发怵和头痛的是挑着重担攀登800米高的陡坡,那是需要强壮的身体和坚强的毅力,有韧性,要一鼓作气挑上来。我在家里孩子们中年龄是最大的,挑水的重担落在我的头上,我义不容辞也责无旁贷。可要我像村里的壮年那样挑着40公斤重的担子上到塬面,我年纪尚小缺乏锻炼,因此专门去山下打了一副半大的重量约25公斤的水桶,让我也尝试我的能力能否适应。第一挑水行至半坡,我已是上气不接下气,但我不能停下来,一个是我的后面还有十几个挑着比我重的担子的村民,我无法停下来,也不能停下来。二是想停也没地方放桶,一放下来水就洒了,在那种情况下拼体力是我唯一的选择。行也得上,不行也得上,最终我挑着水上来了。实在说,那是当时的情况把我逼上来的,确实累。后来,经过多次上坡,不用逼,我也上来了。之后,我也掌握了要领,上坡慢慢悠,上来了人还不至于太累。挑水,有效地提升了我的耐力。

  据老人说,80多年前一次山洪暴发,这口井曾被淹过,村里人费了好大劲才清洗干净,井水清澈如初,为防止此类事情重演,村里在井边筑了三米多高的石坝,形成了现在的井的平台。等于把井台又加高了三米多,确保了井的安全。听说抗日时期,曾有一支八路军队伍在此休整驻扎过,吃的就是这口井的水。

  六十年代,县里为解决山区农民吃水难,实施从山上引水下山的浩大工程,用粗陶管连接了几十个村子将水引了下来,同时为了便于观察维修,隔一公里设一处观察井,在每个村的中心地带修了水池,这样统一解决了我们那个塬面所有村子的吃水问题。使之前异常艰难的吃水问题一下子变的唾手可得,让村里所有担负着挑水重任的男人们着实高兴坏了。于是,我村热闹了多少年的这口老井顿时冷清下来。

  在接下来的日子中,我们村的人渐渐发现,山上的水不仅口感不好,而且锅里结垢越来越厚,山里的水属硬水无疑。于是村里重新启用老井的呼声渐高,但问题也是难以解决的:提水设施均需重新购置,村里却拿不出钱,我家生活虽也困难,但相比村民还是好些,我家主动承担了其中最大开支购置井绳的义务。符合多数人利益的事情,总有人站出来力挺,有大家的相助提水设施齐了。事情经过这一反复,人们似更加珍惜这口井,大多数人家都采用分类使用的办法,井水只做饮用水,其它用水则使用山水。这样,全村都减少了下沟挑水的频率,女人们洗衣服时的欢笑声也转移到了村头水池旁。前些年我回到山村,下到井台看了看这口井,它依然一如既往地奉献着清冽甘甜的水。陪伴着村民越过越好的生活。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