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伸手
李玉山
“常伸手”看窗户麻麻亮了,就一骨碌从炕上爬起来,麻利地跳下炕,慌慌洗了一把脸,对老伴说:“我进趟城。”
“进城干甚哩?”老婆也是刚下炕,一边弯腰端起尿盆往外走,一边问。
“听说县里有了扶贫款,我去要点。”
“啊呀!咱这几年光景好了,又不是吃不上,喝不上,你怎还老是觍着个脸伸手问人家要哩?”
“看你说的,钱还有多了的?”“常伸手”歪了老婆一眼,一边说一边迈出门坎走到了院里。
“常伸手”是村里挂了号的有名人物。其实,“常伸手”姓常不假,可名字却不叫“伸手”。上学的时候,老师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志伟。可是,没念几年书就回村务了农,父母病故后,他又身懒,光景也就过得紧巴;可他心眼活道,只要碰到上边有了有好处的事,他就东跑西窜,把手伸得老长,每次也总能捞到一点油水。村里人也就叫他“常伸手”。
前些年的时候,县扶贫局给贫困户发牛,自然也给了他家一头牛。可没过一个月,牛没了,扶贫局干部问他,他说:“给儿子娶媳妇,手头没钱,卖了。”问的多了,他还有点烦,知道到村里来跑的也只是个不掌实权的小干事,于是就直冲冲地说:“那牛是给了我啦,卖不卖权在我手里,你管得着?”后来,他又跑乡里、找县上,硬是要回了五只羊,可年底县扶贫局长来检查了,问他羊呢?他说:“就过大年了,孩子要买新衣,老婆又让置年货,手头没钱,卖了。”他憨憨地笑着,扶贫局长直摇头。
去年秋里,他听说上边来了救济款,他一大早就进城,坐在民政局长办公桌的对面,对局长就是那么一句话:“反正我是贫困户,家里不得温饱,找政府要救济。”
局长给他讲救济款的用途,话说了总有一箩筐,他就是一句也听不进去,总是不停地扣着他那爬满老茧的手指头,不断地重复着他那原汁原味地也不知说过多少遍的老话。局长无奈,就从自己裤兜里掏出二百块钱给他,他还嫌少。可走出局长办公室,他就觉得这回伸手又有了二百块钱的收入,没白来。
这回,他要去坐在扶贫局长办公桌的对面,给二百块钱可不行。反正我是贫困户,扶贫款就得给我。
正要出院门,儿子来了。
“爸,你一早要去哪里?”
“进趟城。”
“进城干甚哩?”
老婆正搂着柴往窑里走,见儿子和他爸说话,就插嘴说:“你爸进城是去要扶贫款哩!”
儿子一听,立马就把他爸拽回了窑里。
“爸,可不能再伸手了。现在社会这么好的政策,上边号召脱贫攻坚,扶贫款不去伸手上边也是要给的,可这钱是扶咱好好干,靠勤劳致富哩。”
儿子过去也是爱伸手,可夜里驻村干部盘腿坐在他的炕头,给他讲要拔掉穷根,上边要扶,可自己也要挖掘潜力动起来,扶贫是场攻坚战,上下一条心,才能脱贫致富奔小康哩!驻村干部还具体地和他划算了一些项目,如喂一口猪,养二十几只鸡,承包一片林地,加上其他一些收入,精准地计算了一下,不到两年就能富富裕裕地奔小康了。他觉得很有道理。国家政策好,村里家家户户都致富,咱怎么能老拖着个后腿不如人呢?脱贫攻坚就得立志,国家帮,自己干,两年就能奔小康。思想通了,心情痛快,一大早就来找他爸,商议县上给了扶贫款该怎么干哩?
“常伸手”也是个活泛人,听儿子说了一番道理,心里就有点动。儿子还像驻村干部一样,扳着手指头一笔一笔地给他算账。可“常伸手”心动是心动,要真正付诸行动还真是件难事,他扣着个脑门芯,嘴里嘟囔着让他“再想想,再想想。”儿子不耐烦了,便不依不饶地和他较上了劲,高喉咙大嗓门地说,要是他不改那个老想伸手的穷毛病,自己就要单门另过,去承包林地干扶贫致富项目了。这可给了他个下马威。“常伸手”就这么一个儿子,儿子单门另过,这就是说要把他这个老子甩到一边去了,他以后有事还能依靠谁呢?于是,“嗨”地一声,叹了口气,脱鞋上炕,和儿子一起计划起了脱贫致富的一些打算。
老婆开始看见父子之间的气氛有点紧张,心里便打起了鼓。看到父子俩都坐上了炕头,她笑了。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