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绍兴东湖之游

2017-07-15 08:57:10 来源:临汾新闻网

绍兴东湖之游

霍元辉

  2016年5月6日,我与陈志英在浙江省绍兴市由战友李青苏陪同,到绍兴市东湖景区进行了游览。

  东湖位于绍兴市古城东约6公里处,它以崖壁、岩洞、石桥、湖面的巧妙结合,成为了著名园林,是浙江省三大名湖之一。

  我们顺着景区游览,先后到陶公洞、仙桃洞、听湫亭、霞川桥、饮绿亭、桂岭、秦桥等进行了观光。尤其是我们乘坐鲁迅笔下描写过的乌篷船环湖进行了游览。青苏说,东湖在水中,必由之路坐乌篷。如果到了东湖不坐坐这水上“的士”,是无法领略到东湖的山水风光的。我们坐上船后摇船的人提醒我们,不能把手伸到船外戏水,也不能在船上站立或行走,必须听从船工指挥,否则小船会不小心把你掀入到湖中。船在水上漂,如在镜中游,乌篷船就像水中的精灵,摇船的人头顶乌毡帽,嘎吱嘎吱地摇着乌篷船的船桨,偶尔用淳朴的绍兴普通话与我们交谈,时而还激情地唱起了“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的“红高粱”电影插曲,真是别有一番滋味。不知不觉船到了东湖第一桥秦桥,据说这是因为秦始皇曾经到过这里而命名的。穿过秦桥,远远看到的是一个湖心小岛。侧目南望,便是东湖的桂岭了。说是岭,却不大,像是一个小岛,依岩而傍湖,曲径能通幽。附近还有一个“香积亭”,周围的盘槐形状奇特,传说是牛郎与织女幽会的地方。我们抬头仰望,还看到石崖上的“挺秀”二字,这是清代绍兴县官蔡锡候所题,内容自然是歌颂东湖的美景风光了。

  小船向前,穿过湖中小堤,便是人们梦魂萦绕的仙桃洞了。当年的采石匠人,在两个岩石中间留下了一堵厚不盈尺的石壁,石壁中央,又凿一门,西边刻有:“洞五百尺不见底,桃三千年一开花”门联一幅,顶上赫然写着“仙桃洞”三字。传说是王母娘娘在此种植了仙桃,三千年摘一次桃,天将在此日夜看守防止被盗,崖壁上至今还留着天将坐过的靠背椅呢。船从“仙桃洞”出来,空谷传声洞已接近我们了,此洞下大上小,形状极似喇叭。我们在洞内喊了一声,声音在洞内回荡,经久不绝。尤为奇怪的是在对面堤坝上的万柳桥上听得最为清楚,当然这不是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它没有经过人为的刻意加工,其中谜底至今仍未解开。

  乌篷船穿过似桥非桥的小石孔,来到了霞川桥。桥的两侧写道:“剪取鉴湖一曲水,缩成瀛海三山图”。内容是形容东湖风景秀丽,它剪取了鉴湖水系最美的一段河水,把东湖比作“山海经”传说中的三座仙山,由此可见东湖的地位。因为它的桥墩看起来像一个山川的“川”字,叫它霞川桥是最贴切不过了。

  青苏说:东湖有奇石,石石都有景;东湖有奇洞,洞洞是奇观。仙桃洞之胜在于巧,而陶公洞之妙在于绝。到了仙桃洞不到陶公洞其憾莫过于到了庐山而不游含鄱口一样。我们乘坐的乌篷船往右一拐,一大石壁挡住了去路,石壁上镌刻有郭沫若先生当年秋游东湖所题的四言诗一首:“箬篑东湖,凿自人工。壁立千尺,路隘难通。大舟入洞,坐井观空。勿谓湖小,天在其中”。因为这里水面窄小似带,小舟的船桨已提出水面,在石壁上东戳一下,西撑一下。待其将船往左驶入石洞内,霎时天光骤暗,周围变得清凉无比,仿佛置身于一个清凉的世界,只剩下丁冬丁冬的水珠跌落深潭。确切地说,陶公洞就像一口天然巨井,更似一口扣水巨钟。洞的四壁都是采石留下的斧凿痕迹,百米多高的头顶露出一方蓝天。洞内水色深黛,气温冬暖夏凉。据说以前当地人经常到洞内避暑纳凉,所以此洞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们说当地的陶姓豪绅为了名传千古,故以自己的姓氏命名此洞。当然也有说是陶浚宣为纪念他的祖先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而命名的。

  乌篷船之游结束后,我们沿着石桥路返回,美丽风光,一览无遗。东湖除了山石湖水等组成的自然风光之外,还有富有历史意义的胜迹。如陶社。陶社是为纪念辛亥革命烈士陶成章而建的。陶成章是著名的革命党人,1912年仅35岁的他在上海遇害。他与秋瑾、徐锡麟并称为“鉴湖三侠”,都是绍兴人。陈列室内陶成章及其他革命仁人志士的事迹布挂在墙壁上,这里已成为绍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游览结束了,东湖之游为我们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