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蓑衣樊之晨

2017-08-05 09:04:11 来源:临汾新闻网

蓑衣樊之晨

王友明

  清晨,窗外一阵清脆的鸟鸣,把我从梦中唤醒。打开手机一瞧,四点四十八分,我穿衣下床,来到小木屋外的阳台上。

  外面,温柔地飘洒着细雨,我打了把伞,走了出去,要去领略一下蓑衣樊之晨的雨中情趣。

  小木屋周边的道路,全部是用青砖铺就的,被细雨浸润得湿漉漉的,踏在上面,显得脚步非常轻盈。

  细雨像雾一样笼罩了蓑衣樊整个村庄上空,有乳白色的气体缓缓流动。同时,也笼罩了面前的湿地,远处浓密的芦苇、蒲草,绿蒙蒙的,像在眼前这幅巨大的水墨画上,洇出一团团绿渍。间或露出几枝黄黄的颜色,像绿雾之中闪出几面鲜艳的小黄旗,那是已基本成熟的蒲棒,耸立在蒲草之中。

  道路右侧的湖水,无声无息地缓缓流淌,微风吹过,波光粼粼。我站在湖水岸边,心境犹如湖水一样平和宁静。挺立于水中的芦苇,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弥漫着清新的气味。苇叶在风儿的作用下,相互摩擦,沙沙作响。一群叫不上名字的鸟儿,边叽叽喳喳地脆叫着,边沿着水面低低滑翔,声音婉转,动作优美。成群结队的燕子,在空中翻飞,行动灵巧,迅速敏捷,俨然一派江南风光,一幅美妙的生态油墨画。

  行走间,细雨已停,空气清明如洗。抬头望天,一片片灰色的云,在头上游动。一缕缕凉风吹来,格外凉爽与舒适。

  纵目眼前的一切:湖水、芦苇、荷叶、泥土、庄稼、房屋、道路、树木,在细雨的梳洗打扮下,颜色都变深了、变艳了,更加好看了。

  沿着洁净的道路,我信步来到荷香码头。大门是用四根粗细相当的柳树定做而成,两根长的为立柱,两根短的作门楣。镶嵌在门楣的棕黄色木板上,书写着“荷香码头”四个绿色大字。两扇小门,是用竹片定做的,围挡全部是用柳树桩做成的,虽然简陋,却别有韵味。

  荷香码头的对面,是一个小广场,右侧建有双面空廊,廊柱间设有坐凳,供游人休息。广场周边,有几只颜色不同、形态各异的蜗牛,彰显着高青慢城人的慢生活理念,给久居闹市的我一种全新的感受和体验。

  不一会儿,文友们便从四面八方走来,要乘船游湖。游船不是太大,每条最多能坐十个人,我们分乘三条游船。我乘坐的是一号游船,待大家坐定后,船老板说了一声:“开船喽!”只见他轻轻地一按电钮,游船便缓缓地驶向湖心。

  游船在芦苇荡中间,沿着一片狭窄的水域慢慢前行。长长的绿绿的芦苇枝条,不时撩拨着我的左耳、左肩,痒痒的酥酥的。我用左手轻轻地抚摸着芦苇枝条,一种滑溜溜、湿漉漉的感觉,立时涌遍全身。

  随着游船的行进,一大片一大片的荷叶进入视野。静静的湖面上,布满了碧翠欲滴的荷叶。有的亭亭玉立在碧波之上,恰如一把把翡翠伞儿,插满湖面,遮避着湖水;有的轻轻漂浮于湖水表面,好像一个个大圆盘儿,青翠欲滴,圆盘上有数颗晶莹剔透、大小不同的水珠。微风拂过,水珠滚动,闪闪发光,漂亮至极;偶尔可以看到,几朵白色的荷花立于水中,恰似一位位刚刚出浴的少女,身披轻纱,娇羞欲语,神态悠闲,温柔可人。

  两只小白鹭,许是受到“入侵者”的惊吓,突然间,冲出芦苇丛,鸣叫着从眼前飞过。

  船老板名叫邢向彬,现年四十五岁。他告诉我说,蓑衣樊位于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东部,黄河南岸,三面环水,湿地面积万余亩,湖塘星罗棋布,原生态的蒲苇满地、荷叶连天。自然资源丰富、气候宜人,为典型的黄河湿地风貌。

  船前头的水面,本来娴静安然,可当游船驶过,四周便翻卷起淡黄色的浪花,湖中便泛起一圈圈涟漪,拖起无数条光带,就像一条条淡黄色的素绢,在湖面飘动。淡黄色的湖水,被绿色的荷叶、芦苇,白色的荷花,桔黄色的救生衣,粉红色的纱巾一衬托,简直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煞是美妙绝伦。

  初识蓑衣樊湿地的我,心间溢满“坐有湖山趣,行无风浪忧”的惬意。我不停地举机拍照,把这湖水的淡黄色,芦苇、荷叶的翠绿色,桥梁的倒影,文友的笑颜,全部摄入镜头,存留在记忆的深处。

  游船继续前行,前面是一座白色拱形桥梁,远远望去,犹如“长虹卧波”。一座桥梁,便营造出了一个富有诗意的画面。

  穿过桥洞,水域更宽,真是别有洞天。我不禁惊讶,一个仅有六百多口人的蓑衣樊村,竟然有这么大面积的湖塘水域。

  半个小时的游程,似乎只是一瞬间,时光早被我遗忘了。走下游船,我感到兴致未尽。如若不是要回去吃早饭,我真的还会再乘船游湖一次,去阅览蓑衣樊说不尽的湿地文化风情……

  返回途中,遇到几位老者,正站在街口闲聊。我遂凑上前,探问蓑衣樊村的来历。

  一位鼻梁上架着黑边眼镜的老先生,带着喜悠悠的口气说:“明末清初年间,有一樊姓人士在此定居,以编造蓑衣而闻名,故取名蓑衣樊。在万恶的旧社会,那些特别贫困的人家,十八岁的大姑娘,没有裤子穿,就用蓑衣来遮丑、遮风挡雨。那些有衣穿的人家,就用蓑衣做雨具。过去,蓑衣可是农民家庭的必备物品。今天,蓑衣已失去了实用性,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村里也没有了一户樊姓人家。但是,蓑衣樊的名字,却将这段历史带到了今天,成为最典型的‘乡村记忆’,向人们诉说着蓑衣樊村,悠久的历史,过去的故事……”

  停顿了几秒钟,老先生又自豪地说:“我们村,2013年获得‘国家级美丽乡村’殊荣;2015年获得‘国家级乡村旅游模范村’殊荣。”

  在惊叹、赞赏之余,我非常羡慕蓑衣樊人的好福气。对博才多识的老先生,也打心眼里佩服。一问方知,老先生原来是一位退休教师。

  行走在蓑衣樊的大街小巷,每走一步,内心深处都有一种由衷的喜悦,还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兴奋:小村,依河傍水;树木,满村遍野;湖水,碧波荡漾;环境,清新纯净;文化,底蕴深厚;人们,纯朴善良。

  别说是蓑衣樊人,就连我这个外地人,一走进村里,便即刻体悟到一种幸福美好的感觉。对蓑衣樊人的骄傲与自豪,我真是感同身受,切实感受到了文明乡村与现代文化,在身边的和谐氛围里,点点交融的惬意。

  从有关资料中,我了解到:如今,蓑衣樊人,奏响了荡人心肺的和谐发展曲,进而打造乡村湿地文化品牌,展现独有的魅力。我分明看到,和谐发展的乐曲响起处,蓑衣樊人,正信心百倍地围绕“黄河风情、湿地风貌、生态庄园、湖畔特色”的生态建村发展思路,努力打造“保护湿地生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这篇大文章。

  聆听着和谐发展之曲,我坚信,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良、区域优势突出、商机蕴藏无限的蓑衣樊,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