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水涛声
——读“走进一条河流”
王继华
真正内心了解、走进汾河,感恩汾河,是在看完《走进一条河流》之后。这是一部“山西环境文学作品”集,也是一次“作家与河流的对话”录,其中饱聚了汾河悲喜、人类生存、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忧患哲思、生命情感的责任与思索,几乎是在作家们集体瞬间喷涌中,以“壮士可断腕、汾水化春秋”之笔,饱蘸着“太行山高、静水流长”之情,千里驱驰、干净厚实,情深探索,诗文会册,完成了这次“流淌进一条河的文学行走”。
我不知道这种力量从何而来,抑或分不清力量来自何方,但却清晰地感受到这些来自各方的力量,都是因为一条河,因为这条养育着山西多半人口的母亲河,因为这条河千百年来的悲喜涛声,她不仅是一条生态河,更是一条精神河,她就是汾河。
汾河是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河,是山西境内第一大河,滋养着两岸几千万人民生生不息,孕育着灿烂的汾河文化,见证着三晋大地的历史沧桑变化。无疑,这是一条关乎山西人民生命的河,是一条关系山西生态环境的河,是一条撑起山西文学半壁江山的河。如是,有了这次由山西省作家协会与山西省环保厅共同组织的生态汾河行采风活动;如是,有了这本难得的环境保护、人文思考的汾河文学宝库书,它就是《走进一条河流》。
中国环境文学的支持者王蒙先生说:“作家是环境保护的天然同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人以弘道,非道弘人。”水是生命之源,书是灵魂之根,就汾河来讲,曾经以她哗啦啦的流水,在一路高歌中用甘甜的乳汁养育了三晋人民,也曾历经漫长的“黑色发展”,使她面容蒙尘、乳液受污、歌唱呜咽,甚至“一度断流”,没有鱼虾、没有水草,引发缺水危机,污染危机,汾河成为污染物重生的“酚”河,如一种魔咒罩在了汾河头上,开始了一个跨世纪的沉重远行。
所幸,历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入环境觉醒乃至猛醒的年代”,山西开始拉开决战架势治理汾河,历经几十年艰苦奋战,破解“少、脏、远、漏”水难题,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直至开始向污染宣战,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进入制度化治理时代,形成全省上下一个共识:让绿色成为美丽山西的“底色”,重建汾河田园风貌,重筑汾河生态长廊,重现汾河大河风光!
于是,正如本书主编、山西环保厅宣教中心主任李景平所言:“山西像拯救生命一样,拯救河流的生命之水……而今长剑在手,芝麻开门;长缨在手,汾河飘绿。我们的作家行走在汾河上;汾河也行走在作家的情感里,也行走在作家的心灵上。”由是,此书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担当,以生态汾河、环境保护为宗旨,作家采风群循迹汾河干流716公里,从宁武汾源管涔山起,分两段出发,上半段从宁武出发,途经静乐、娄烦、古交、太原、介休,到灵石;下半段从汾阳起,经孝义、洪洞、临汾、襄汾、新绛、稷山、河津,最后到万荣,交汇在中华母亲河与山西母亲河处,形成一种生态壮观,生命仰望。
作家们用自己的笔、熔铸着抑制不住的“汾河之水哗啦啦”,澎湃着人类对水脉的敬仰与感恩,仰观吐曜,俯察含章,“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写下了大量的诗词文章、报告文学、散文感悟,写下了沿途群山起伏中汾河森林公园的美丽动人,写下了对民间环保英雄转型生态的敬仰之情,其诗文如汾河涛声,其锦绣如日月之明,其英雄如虎豹炳蔚,有政策之依,用事实说话,具历史对比,抒人文情怀,情真、理真、事真,义直而不回,情切而厚发,以此表达对山西环境保护和汾河新貌的喜悦之情,对未来生态文明、居安思危的长远策论,质察生态,文明环保,文质彬彬,高卑定位,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道法自然也。
正如本书主编之一、山西作协副主席杨占平所言,“山西作家生态汾河采风活动犹如一瀑文学的清流,从这里出发,流向汾河源头,流向汾河腹地,流向汾河河尾,与山西最大最长的一条河流,一起流淌……”开始了“作家与河流的对话”。
作家柴腾虎说:“如果说汾河是三晋大地的一条项链,那么碧绿亮丽的汾河生态公园,就是这条项链串起的美丽珍珠。”
作家闫珊珊说:“汾河,她已经不是水了,也不仅仅是河流,而是血,是流淌在我们每一个新诞生的生命或者渐渐老去的生命里的血液。”
作家孔瑞平说:河流是大地的血管,湿地是大地的肺叶,沿汾河而来,但见血管通畅,肺叶鲜活,山西正在恢复面色红润充满活力的青壮之态,为这种年轻态健康态,花多少银子都值得!山西终于摆脱了粗黑脏的形象,山西的夜晚,由此清风明月。”
……
掩卷回望,山高水长,这本书环保文明、欣欣向荣、生态汾河,殷殷之情,就像多年之前,著名的山西大学历史学教授、人文学者行龙著文指出:“汾河清,山西盛。”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