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我们亲爱的妈妈

2018-03-24 09:15:35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我们亲爱的妈妈

郭学东

  我的妈妈近几年做了两次大的手术:一次是腰椎,一次是结肠。做腰椎手术时,我们兄妹五人虽然压力很大,但手术很成功,并没感到有多大的伤痛。但后来做结肠手术就不同了,一则因为病情不太好,二来考虑母亲的年龄比较大了,不想她太受罪,大哥联系了北京最好的医院,找了最好的护理,可是我们的心情却从没平静过,我常常感到痛苦,这还是我们记忆中那个精神矍铄、健康乐观、豁达的妈妈吗?

  我出生在大跃进时期,哥哥长我四岁,那时大人和孩子都吃不饱饭,哥哥上小学后,妈妈便给他买了一对小水桶,每天都要到村子的东头挑水,由于营养不良和过早劳动,哥哥的个子是我们兄妹五人中最低的。沟里的泉水没抽到村里的时候,妈妈还要去村南的深沟带上牲畜去驮水。从小妈妈就把勤劳的传统传给了我们。

  我清楚地记得,妈妈早上蒸饭时,要舀半勺米放到碗中,连碗一起煮到锅里,吃饭时把碗和米捞出,这便是三弟的饭了,我和哥哥从来没奢望吃那米。那时三弟只有一岁,只有当三弟吃不完时,我和哥哥才能去吃。现在想来,那米虽营养有限,但在我们兄弟三人的记忆中,那是金色的米饭、金色的母爱、金色的兄弟情。

  爸爸在城里工作,时常不在家,村里十几平方米的小窑洞,坐西向东,住着我们母子四人,那时听到最美的音乐,就是妈妈织布时咔嚓、咔嚓的织布声和纺棉线时的吱吱嗡嗡声。小时候兄弟的衣服传递穿,一针一线都是妈妈在灯下熬夜熬出来的。在这个十几平方米的小窑洞里,我度过了我的童年和少年。

  爷爷是个放羊能手,一辈子放羊不误农耕,每当家里逢年过节,或是爷爷头痛脑热,妈妈总是把第一碗饭给爷爷送去。爸爸从城里买回来东西,妈妈总是先留给爷爷、奶奶一份。多年来,妈妈对爷爷奶奶的孝敬,不是她说出来的,而是她积年累月做出来的。在我的心里,爷爷和妈妈就是父女俩。

  小时候生产队分的粮食很少,记得有一年每口人只分5公斤小麦,秋天收些优种高粱,地里种些萝卜。妈妈给我们做饭十分困难,有时候来个远道的亲戚,最好的饭也是一点白面裹很多的高粱红面,做成手擀面,这叫裹金面。所有的人吃完妈妈才给自己做。不知多少次,我们吃完就看见妈妈在面汤里煮一个玉米窝窝,就着吃。尽管以后的日子好过了,我们给她买点好吃的东西,她总是舍不得吃。孙子们去了硬是往他们的手里、裤兜里塞。当家里有剩下的饭或吃不了的东西,妈妈总是舍不得倒掉,总要想办法吃完。我们的妈是多么傻的妈呀!

  记忆最深的是过年。穿上妈妈给我们做的新鞋、新衣,吃上妈妈做的平时吃不到的白面馒头、白面水饺,带上父亲买回的每人一百响的鞭炮,外加两个两响炮。那时成串的鞭炮拆开一个一个放响。在村落、在田野,尤其在深巷,那一声异样的响声回荡着快乐的音符,在我的脑海里回响了五十多年,至今想起来还是那么的美妙!幼年时过年的快乐,伴随我们终生。

  后来妈妈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由于不是全劳力,家里几年是短款户,爸爸工资低,家里人口多,孩子们都处于上学年龄,家里仍十分困窘,妈妈苦苦支撑着。生产队的活,只要是妇女们能干的,她都是一把好手。耙耧、拉耙、锄田、间苗、搬玉米、割麦子、掐谷、打场……无所不能。秋收时集体种的粮食和蔬菜,为了减少生产队的运输成本,就地分往各户。这些地大都在深沟或者离村远的地方,找不到帮手时,妈妈就自己肩扛、肩担,把自己变成了男劳力,多少次把无奈的泪水变成了汗水。

  从小学到高中,妈妈在生产队劳动,还要按时给我们做饭、洗衣服。过去的做饭可跟现在不一样,要磨面、生火,在粮食十分紧缺时,要将杂粮搭配、要根据季节有计划地做,为了让我们不饿肚子,妈妈费尽了心力与体力。我们确实有个会计划、特别会做饭的妈妈。

  长大后能帮妈妈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是割猪草了。放学后和同龄人一起带上筐子、镰刀到田间割草。灰苕苕、碗碗花草、苦苦菜,这些猪爱吃的草我们都了如指掌。同伴三四个人,有的掏鸟蛋,有的在地笼上玩,我却不敢怠慢。我回家是满载而归,同伴割的草比我少而又少。妈妈对我的赞扬,以及在同伴孩子妈面前给予我妈的那份自信,是我每次把猪草割得满满实实的力量源泉。割猪草的经历,我得到了妈妈的激励和赞美,感受到了家庭教育赞美的伟大力量,也让我终生感受到劳动带来的快乐、幸福,对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我和哥哥、弟弟赶上恢复高考,兄弟五人先后考上了大学、中专,又相继成家。期间妈妈的辛劳也从没间断,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妈妈脸上的笑容也一天天多起来了。当我们有了自己的孩子,妈妈真正享受到了天伦之乐,每每在我们跟前含着泪说:“看你们的儿女是多么的幸福!你们小时候跟上我可受屈了。”妈妈为我们付出了她全部的心血,还在责备自己。

  我想说:妈妈,你给我们的实在是太多了!全世界妈妈能给儿孙们的,你都给我们了。妈妈的一生是忘我的一生,是勤劳、善良、刚毅、坚韧的一生!我亲爱的妈妈,您永远是我们儿孙的楷模!


     

责任编辑: 吉政

上一篇: 【散文】孔雀东南飞

 

下一篇: 【散文】踏春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