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浮山圣王山赋

2018-05-05 09:08:31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浮山圣王山赋

张奇志

  云色苍茫间,横卧于南部边陲;天际浩渺处,难掩其巍峨雄姿。收太岳之豹尾,崛月山之龙脊,衔中条之甲秀,垒河东之峻奇。伴日月经天,阅尽人间春色;随江河行地,历劫万古沧桑。若问宝山何处来,盘古开天便在此。

  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观此山者,地堆厚爱,天倾偏心,有六出之异也。乃山、林、泉、庙、金、砚者也。其山体呈蟠龙卧虎之象,图舆有麒麟献宝,凤凰振翮之形。群峰参拱,环列众星捧月之势。林茂草丰,翠郁满山。蓄丽怀幽,杂花生艳。平头蘑菇柏,天生地长,独根于此,历经百年,为一奇绝。龙泉出其腰,涸涝不枯不盈,冬夏水温有恒。喷珠溅玉,可涤凡尘之心;甘洌清纯,能浇胸中块垒。民敬之为甘霖天与,泉贯山脉,山高水长,滋养一方生灵也。山之曲地蟠龙凹有庙宇遗址,金秋发一石碑,品相完好,记载清晰,为清光绪二十五年所立,原为成汤庙,建有圣王、伯王、龙王、子孙圣母殿。有识之士谓曰:太平盛世,尧天舜日,重建神庙,再塑金身,续香火,聚人脉,兴文气,振经济,吾辈使命之所肩也。宝山藏金,自古淘者不绝,而今封山闭洞,休养生息。所谓绿水青山胜似金山银山也。宝山蕴玉,山麓多砚石岩矿,质地细腻,温润如玉,曾开发雕琢,现屯藏于此,留宝于后人也。

  其山神奇,不仅于此。山峦周廓,遗存丰富,仰韶文化、庙底文化、龙山文化,灼灼其华。古崇山隔谷相望,翻越崇山便为陶寺遗址。共处同一纬度,仰揖斗维之野,曰陶寺之后花苑,东北之屏障,地理使然,天然之缘。其水脉亦同出于山南之源,中水二分,一支会壶口、龙角、司空三山水入潏。一支归陶寺古水利系南河、邓庄河并行入汾。如今不见水滔滔,只闻鸟雀啼昏晓。山之北坡曾历“乾壁之战”,县志所载,后秦北魏,鏖兵西南。山之南峰发现绳纹瓦残片,瓦片虽小,可追秦汉岁月;蛛丝马迹,牵动智者思绪。

  壮哉其山,伟哉其山。休言藏在深闺人未识,早有捷足先登者。“中道圣大”,开发经年,修桥铺路,植树种草,流域治理,垦荒造林。兴土木建房修屋,凭山势垒墙筑亭。以人文立业,集贤达共商大计;秉科学理念,谋良策稳步前行。承天时,打造农林水利综合性工程;借东风,加快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

  三更即起,五更测天。望东方既白,看朝晖渐浓,青红之光幔显现铺陈,色谱之斑斓参差布列。一点红日渐出,半照晨曦人间。一睹真容,三生有幸,自然曲通哲理,人力难以穷极。万物生命之光,吾辈顶礼膜拜。其落日也,穹顶之下,白驹过隙。中天逾半而速,金轮向山而明,夕矄天西饰辉煌,群山垂幕剪屏影。一瞬间倏然坠落,定睛时群鸦斜飞。

  圣王山者,内圣外王之喻也。内圣者,有德才之人居之;外王者,具贤能之人建之。居而建之,大众惠之。浮邑兴之,幸何如之?

  事业如山,责任如令,逐电追风,万里鹏程。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