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去的记忆-泊池
韩殿臻
说到泊池这个名字,人们似乎都觉得很陌生,感觉是个舶来品,或者是来自远古的东西。其实,泊池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是它滋润着远古的大地,滋润着我们的先祖,让华夏民族一代代繁衍生息,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晋南,在晋西北的黄土高原上,但凡是稍有点历史的村落,除了戏台和庙宇之外,泊池大约就像是一个村的灵魂,是必不可少的建筑物和“景观带”。
泊池建在哪里是很有讲究的,因为这个关系着一个村子的“人脉”和人气,关系着一个村子的更迭兴衰和文明富裕程度。
泊池一般都建在村子的中央,或者离村不远的村边上。如此设计,方便居民取用水,平衡寒暑,降尘防燥,增加空气湿度,美化居住环境。大的村子人多,居住分散,用水量大,一个泊池不够用,村里就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方位建起多个泊池,确保居民用水。有的地方出于用水安全和卫生的考虑,还会对泊池的用途进行分工,让它们分别承担相应的责任。
有人说,泊池不就是个蓄水池吗?不错,泊池有蓄水的功能,这一点和蓄水池是一样的。但是,它比一般的蓄水池更大、蓄水更多,某种程度上说,泊池更像是一个高原人工湖泊。它的拦洪蓄水,减少泥沙下泄,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气候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泊池尤其是黄土高原和干旱缺水地区的重要构筑物,是人们长期应对干旱缺水条件和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和本能之举,有一举多得、事半功倍之效。一般意义上的泊池,就是就地挖一个大坑来储水。过去,生产力低下,没有现在的机械设备,人工条件下挖一个泊池那是相当费力的,有的要通过全村人积累年之功,才能挖好一个泊池。为了减少动土方量,减轻劳动强度,尽快见到成效,人们就会把泊池建在稍微低洼的地方,把挖出的土石一担担挑出来,堆积在泊池周围,确保一定范围内多余的雨水能够流得进、蓄得住、不流失。泊池附近既要地势相对平缓,确保地面径流不能过大把大量泥沙带进泊池,又要有一个相对的落差,确保区域范围内多余的雨水能够顺利流入泊池。
挖好的泊池还要进行防渗漏处理,这个过程叫做钉泊池。钉泊池的工程措施和建筑材料都很特别,绝对的就地取材,绿色环保,成本低廉。这种材料就是胶泥,把胶泥粉碎和成泥糊,反复搅拌,充分浸泡,待自然收水后再用木棍反复敲打,称为排泥,以增加胶泥的黏结性和致密性。接下来就是钉泊池了。在挖好的泊池底子和周壁均匀打孔,孔径15厘米-20厘米,深约50厘米,然后把团成柱状的胶泥“钉”放进去,在各个孔洞之间的空地上铺上大约10厘米厚的胶泥片,再用木板使劲敲打,让胶泥片、胶泥“钉”和泊池壁充分融合,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形成一个防漏层。钉好的泊池必须进行养护或尽快蓄水,不能过干,不然胶泥层就会开裂打卷,致使钉泊池的艰辛劳动前功尽弃,成为一个报废工程。这种防渗漏方法,虽然达不到真正的防渗漏效果,有相当的水量还是渗漏了,但恰恰是这种渗漏改变了多余雨水的流向,有效降低了雨水对地表土壤的侵蚀模数,增加了附近土壤的含水量,形成了一个相对湿润的小气候,这一点和现代所谓“海绵城市”的理念不谋而合,有异曲同工之妙。
泊池的造型很特别,也很简洁,但的确是非常完美的一种设计。它的设计借鉴了平底大铁锅的原理,开口面基本上都是圆形或者椭圆形,立面全部变成了缓坡,从而使整个工程互为支撑,互为依存,有效解决了渗漏、滑坡、塌方和泥沙淤积等等难题。
泊池在农村就相当于一个公园,或者说它就是中国公园的雏形。建起一个泊池,就建好了一个生态系统。泊池周围通常都是柳絮飘飘,树木森森。泊池借助柳树的根须来固土保水,柳树则凭借自己喜阴耐湿的本领扎根池底,称霸池岸,长成一棵棵大柳树,长成了历史,长出了一道屏障、一道风景。袅袅娜娜的柳树外围,必然是枝干挺拔的白杨树,他们就像是伟岸的大丈夫,像固守疆域的哨兵,时刻守护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守护着自己的家园。当然,还有大槐树,还有皂角树,它们一个个都有着灵性、有着神奇、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春天来了,清浅的泊池解冻了。牧人们赶着牛羊来到泊池边上饮水,农民们则在泊池里担水点种,或为新栽的树苗浇点水,或为起身的韭菜施点肥。他们把一年丰收的希望寄托于泊池。不久的傍晚,泊池里传来了清脆的蛙声。这种水生生物依赖着泊池居然成为高原的主人。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黑压压的一片精灵。附近的鸭子、大白鹅在泊池里悠闲地戏水觅食,一些刚刚探出头来的肥美的水草和水生生物,就成了它们口中的美餐。
烈日炎炎,暑气逼人,而泊池边上,大树底下却是另外一个世界。男人们抽着烟、打着牌、聊着天,在这里歇晌;女人们一刻也不肯消停,吃罢了饭,收拾了碗筷,就会端起盆子,来到泊池边上洗洗刷刷,把一家人换洗的衣服洗到发白;孩子们则是最会消暑降温的一群人,他们扒光了衣服,跳进齐颈深的泊池里,或潜在水底,或浮在水面,或上下翻腾,或打闹嬉戏,把一池清水搅动起来,直到浑浊不堪,任凭洗衣娘们怎样呵斥都无济于事,笑骂声吵闹声在泊池里荡漾成一圈圈的涟漪。
秋季里是雨水最为丰沛的季节,秋雨绵绵中,泊池里的水会不断得到补充,充盈的池水那是农民们满满的期盼。
冬季的泊池相对要萧条不少,富水的年景,池面会结上厚厚的冰,玩闹的孩子会在大人的帮助下,动手做成一辆简陋的滑冰车,然后邀约三五好友一起到泊池里去滑冰。大人们则会在冰面靠边的地方凿一个窟窿,把冰层下面的水一桶一桶地提上来,然后把飘着冰碴的水挑回家里去,稍微加热一点供牲畜饮用。要是水浅,没有多少库存了,水就会完全结冰,若是急等用水也就只好敲冰化水了。这样的光景挨不到春天,泊池里就会出现底朝天的现象,称为亮底,没有水农事活动就会受到影响。漫长的冬旱连着春旱,村子里闹起了水荒,人们不得不赶着牲口,挑起水桶,到很远的地方去寻水,人畜合力把水弄到家里来。人们天天盼着雨季能够提前到来,好让干涸的泊池重新蓄满雨水,蓄满一年的财富和希望。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