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孝等不得
王书俊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子受社会尊重,逆子遭舆论谴责。然而,有些人却空怀孝心,而未施孝行。究其原因,并非有意为之,而是认识有误,在等待中时光流逝,从而丧失尽孝机会。
在求学阶段,无论是在小学、中学,还是在大学,精力均完全集中于学业上。朝思暮想的是考高分、争名次、上名校,根本无暇顾及他事。加之年纪尚小,羽毛未丰,社会经验不足,经济无以自给,因此,既离不开父母精神上的关爱,又离不开父母经济上的援助。虽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但自觉尽孝能力不足、尽孝时候不到。在其潜意识中,尽孝尚为遥远之事。况且,这时期父母大多正值身强力壮,也无需照顾。于是,理所当然地认为,尽孝父母,来日方长。
光阴荏苒,转瞬十几年过去了,求学生涯结束了。但喘息未定,随即又踏上了求职新途。十年寒窗苦,为的就是找份好工作。此时,一门心思考虑的是自己的理想工作,一门心思勾画的是自己的锦绣前程。可以说,不依赖父母,不抱怨父母,完全凭个人奋斗者,已经是很不错的了,至于如何尽孝父母,则实无余暇考虑。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如愿以偿,谋得了一份理想工作。兴奋之余,定然感恩父母,但如何回报,自然又留待以后考虑了。
当就业问题解决之后,婚姻又成当务之急。工作之余,相亲于公园舞厅,相约于花前月下。谈情说爱增感情,山盟海誓订终身。订婚之后,便又千方百计筹措钱,东跑西颠选购房;精心设计装修,多方挑选家具。终于走进婚姻殿堂,沐浴在爱情的幸福中。但是,刚习惯两人生活,很快又步入三人世界。孩子的啼哭声与锅碗瓢盆的碰撞声,汇成一曲生活交响乐。生活的紧张和忙碌,冲淡了对父母的思念。此时,想得多的不再是自己如何侍奉父母,而是如何让父母帮助自己抚养孩子。
当孩子长大之后,人也步入中年。此时,也是精力最充沛之时,既熟悉业务,又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无疑已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团队的中坚力量。这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时期,同时,也是职务或职称晋升的关键时期。此时,精力主要集中在本职工作上。繁忙的工作,挤压着尽孝于父母的时间,深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但别无他法,唯有先考虑自己的当务之急。至于尽孝之事,待以后清闲之时再予弥补吧。
经过努力奋斗,事业终有所成。在忙碌中,也享受着成就感的快乐。不知不觉几十年过去了,事业上的黄金期也随之逝去,再升迁的空间已小之又小。此时,心理上轻松了许多,但为保晚节,工作上也不敢太松懈,希望退休时能够画一个圆满的句号。反正快退休了,再等待的时间也不会太长了,因此,索性待退休之后,再全身心地侍奉双亲似乎更好。
终于到龄退休了,身闲了,心也闲了,有时间和精力尽孝了。但是,遗憾的是有些父母,在其忙碌之时已经故去。他们未能等到子女的清闲时光,未能等到子女侍奉于左右。正可谓: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的期盼落空了,自然心有憾而又无奈。不过,他们总会替子女找理由而原谅之,同时,也在宽慰自己。而子女尽孝未如愿,也心有憾而悔恨,然而,已无法补救,唯有自责而已。
其实,尽孝未必一定就是在父母年老体弱时的洗衣做饭、行动不便时的搀扶行走、病榻前的煎药喂饭。父母所需各不相同,因此,尽孝方式自然多种多样。正如我国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所说:“何为孝呢?贫穷的父母,钱到为孝;体弱的父母,出力为孝;孤单的父母,相伴为孝;脾气暴躁的父母,理解为孝;勤俭持家的父母,勤快为孝;病患的父母,照顾为孝;唠叨的父母,聆听为孝。父母对你的期盼,你能实现就是孝。”
由于对孝含义理解的狭隘,有人总认为,只有父母在年老体弱患病的时候才需要照顾,因此,一等再等,一拖再拖,最终留下孝心未实现之遗憾。其实,父母对子女的期盼,在不同的时间阶段是各不相同的,只要略作留心,便不难知晓。知其所求,遂其所愿,便是尽孝道。不能因为忙,就可以对父母的所求不闻不问;不能因为忙,就可以置父母的期盼于不顾。父母会随同时间老去,尽孝机会是有限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尽孝等待不得。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