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王汝雕同志
靳水旺
这些年来,总会不由得想起一个人,那就是王汝雕同志。王汝雕之于我,年长20多岁,可谓长辈。虽共事时间不长,却给我以深刻的印象。他是一位官员,更是临汾文化界一位公认的史志大家。
初识王汝雕同志是2011年的春天,当时我到市志办任职,正是《临汾市志》编修等工作接续启动的艰难之时。因其并非坐班编辑,倒也没有过深的印象,只是高高的个子,挺拔的身材,白皙的面庞上一双大大的眼睛明亮而清纯。接下来的多半年时间,他在家编纂《临汾市志》个别卷章的志稿,偶尔来编辑部查些资料,与我做一些编辑对接,相互的交谈中,我才慢慢了解他已退休近十年,在参与《临汾市志》编修的同时,主要精力投放在临汾《三晋石刻大全》县(市)卷的审核上。他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地质专业,少时读过不少的繁体字书,唐山地震后主持全区地震史料的普查,开始在文史领域不断建树,尤其对临汾历史地情研究有着独特的专长。
深入了解王汝雕是在2011年冬季之后。当时,《临汾市志》编修进入总纂阶段,但缺编内容仍然很多,特别是临汾古代史资料非常缺乏,相关卷章的编纂遇到极大困难。在多方寻觅有关学者难以胜意的情况下,我以其可胜任的直觉邀请王汝雕进入总纂班子。起初,他并不愿意,两次诚邀后接受任务。接下来的两年总纂中,我逐渐深知他渊博的学识、超凡的能力和直爽善良的为人,集德、才、能、廉于一身,是一位多么勤奋、敬业、造诣深厚的史学大家。按照分工,他承担四册《临汾市志》第一册的总纂任务,700多个日子连续奋战,花费巨大精力考证增补了临汾5000年的大事记述,以其独到的专长补齐了建置区划、自然地理、自然资源卷的大篇幅缺项,运用积累的丰富史料完善了人口卷的内容。同时,亲自上街测量市区街道的长宽,多次深入水文等单位和部门查寻资料,使城乡建设、科技、交通等卷的编纂快速完成。在环境保护卷中,他创新增补了临汾古代环境变化的内容,使之成为全国志书该卷最完整的典范。除完成第一册130多万字的总纂任务外,他还承担了唐尧文化、宋金元明清平阳职官、古代人物、文物金石等卷章的具体编纂工作,并在全书41卷志稿的集体审核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以其一人之力极大地提升了《临汾市志》的编纂水平。
王汝雕治学严谨、作风干练。在史学问题上,他有着扎实的史料学功底和良好的专业素养,知道什么资料从哪里找、什么史料可用、什么不可用、什么可以辩证地吸收,提出谈文化不能脱离历史、研究历史不能与考古和自然科学结论相矛盾、引用古籍要慎重、注意综合分析、不能人云亦云、以讹传讹,并在志书编纂中身体力行、一以贯之。这种科学精神和严谨作风,在学风问题较为突出的当时,就像一缕清风、一束阳光,总给人以信心、光明、愿景和希望。同他一起工作的两年中,我有不少的地质文史知识向他请教,同行的编辑老师也经常向他咨询或探讨相关的史实问题,他总是平易近人、直抒观点,没有半点傲娇慢怠。特别是遇到需要动身解决的问题,总是立即起身,迈开长腿,即刻查寻解决。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总是记下来回家或到他知道的地方查找,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带来答案,从不拖延或应付了事。这对一个70岁的老人来讲是多么的不易!况其身患癌症,一直处在治疗之中。他同时是个全才,电脑打字复印、收发电子文件、网上多渠道搜索,查找甄别资料,均能较熟练操作,编辑部的同志无不敬佩。
王汝雕同志为人纯朴、淡泊名利。他有近20年处级领导干部经历,穿着一贯整洁朴素,面色始终淡定平和,眼神总是明亮纯净,待人接物开朗热情,没有半点虚浮和所谓的“官气”。特别是在市志编辑部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多的总是付出,从未讲过报酬,对以往拖欠的稿酬也是只字未提,令我十分感动。他告诉我钱财取之有道,不能争的不争,不该拿的不拿。他就是这样一个在个人和家庭利益上显尽“无能”“没有作为”的人。
与王汝雕同志的最后一次联系是在2014年12月初,我打电话邀请他担任二轮《隰县志》的评委,电话那头,声音有点沙弱,说身体有点不适,不能应邀参加评审了。我虽知其患病,但想他平时还是健康的样子,一时不会有大碍,也就没有多想。可就在13日评完《隰县志》返回临汾的路上,听到他辞世的噩耗,深感痛悔而不安!无论如何,我该在他病重期间去看看他,或者至少在其离世前见他一面!
返临后,市志办工会送了花圈,我与志办的同事到其家中吊唁,简陋布置的小小祭台上摆放着他的遗像,仍然那样平和端祥。几部著作伴随着他。几碟供品、一炷香烛,如他的家一样简陋而有点寒酸。遗体告别的那天,来客不多,生平介绍不长,儿子的祭文更短。他静静地躺在那里,脸上显得消瘦。简饰的灵堂与他对名利的态度一样寡淡。
一个公认的好人,一个严谨的学者,就这样走了。留给我们的是无比的痛心与思念。他多年来一直是临汾市志办的好朋友,一位广受尊敬的史志专家。除参编《临汾市志》外,他还出版了《山西地震碑文集》《临汾建置沿革》《临汾地理历史研究》等专著,与人合著或参与编写了《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中国特大地震研究》《临汾历代碑文选》《洪洞金石录》等一批颇具历史文化价值的著作,应邀评审《翼城县志》《襄汾县志》《曲沃县志》《临汾市城乡建设志》,公开发表了《平阳官署考》《平阳古城的历史变迁》《法显故里探寻》等大量地情研究论文。
每当触及这些著作的时候,每当工作处于彷徨的时候,我的脑海中便会浮现出他标致的身影、隽秀的容貌、伏案写作的端姿,以及他的学识、他的做事、他的为人……给我以赏心、以化开旋即而来的伤感,更给我做好工作的信心和勇气。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