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炳文送我两方印

2018-08-11 09:35:54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炳文送我两方印

李关良

  戊戌头伏,大热的天儿,某日上午9时许,炳文来电说是要给我送两方印章,问我在家否?

  炳文治印,曾有耳闻,有次几位师生小酌,耳热酒酣之际,炳文也曾借酒壮胆发布过这则信息。但是耳闻为虚,尚未见过,心有存疑,思绪在意料之外与意料之中游离。

  我与炳文既是40年前的师生关系,又是30年后的亦师亦友。炳文姓吉,倒真有“吉人天相”之福源。1976年底,炳文从襄汾县赵曲中学两年制高中毕业,1977年国家恢复了中断10年的高考,给望“路”眼欲穿的学子们带来了“十年一遇”之机遇,吉兆自天而降,一个“吉”字而迎来霞光万道。让我深感惋惜的是,平时学业不错的炳文却以几分之差名落孙山。

  炳文是赵曲中学有史以来第一个理科复习班班长兼团支部书记,他工作 负责敢担当,尤其是和全班同学团结如兄弟姐妹一般,这是当时高中年级班团班子中旗帜式的学生干部,是我这个班主任的“左膀右臂”。四十多年前的我与炳文是一个“穷”字箍身的师生。被生产队划为“低入户”的我,月工资仅仅34.5元,上有年过花甲的二老,下有三个孩子,栖身两孔土窑里。当我准备清理地基,劈崖拉土时,炳文闻讯赶到我家,还约了几个同窗帮我干了十多天活,他说给老师干一些粗活累活,吃些苦才知道求学读书的甜,才会珍惜今天学习的好时光。

  本来“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是平日里我肯说给学生和炳文这些班干部最多的话,如今反成了师生们共同的精神信条,炳文就是学生中最能吃苦的典型。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我就用叶帅的这首诗和炳文谈,并给他讲《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忘我刻苦学习的事儿,为自己心爱的班干部鼓励加油。炳文说:“李老师,我知道自己粗枝大叶的毛病,一定认真复习,绝不辜负学校和老师对我的期望!”炳文说到做到,第二年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安徽装甲学院,毕业后分配到部队,转业至公安系统,成为襄汾县公安局的一名民警。

  炳文练习书法,涉猎刻字是从警之后的故事了。当一名警察就与“忙”结了亲,当一名人民满意的警察更是忙上加忙;从警员做起的炳文多年在基层摸爬滚打,做到基层派出所副所长、所长;靠着出色的工作表现,他调任公安局督查大队队长、法制科科长等,这些科室都是“忙”的活儿,可他干得很好。炳文忙中抽闲,挤出时间研习书法、揣摩刻字,在小学楷书功底的基础上,社会为师,广猎碑帖,博采众长,刻意求工行草,涉及各种书体和篆刻。凡与书法、篆刻有关的活动,他都挤出时间参加,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他还充分利用晚饭后工余时间,拎上笔桶去丁陶广场、振兴路侧练习地书。一支笔、一桶水、一身汗,寄情书法、物我两忘,直练到星星眨眼、月亮下班。一行行草书笔走龙蛇,一首首古今中外诗词曲赋在炳文笔端欢快吟唱。日积月累、苦练见长,炳文成为丁陶人民不会忘却的人民警察、尧乡大地时时惦记的业余书家。

  光阴在疾走,只是上紧了发条亦步亦趋的人们未能时时察觉。我却在时光疾走的脚步中看到了炳文习书的身影,听到了炳文刻字的刀具蠕动声。

  乡谚云,事不经过不知难。炳文跟我聊起过他习书、刻字的实践体会。每个有造诣的书法家、金石篆刻家,都是在这条道路上永无休止的追求者和驱逐者。书界有“废纸三千”“弃石百枚”诸类行语,我深谙其理,因为从学生时代到从警执法、从习书刻字到书法参展,炳文付出的是超人的劳作与拼搏的汗水,他只是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练字,传承传统、大胆创新,草书练得颇见气势,这正是炳文率直、纯真的秉性所在,也正是炳文在全局年终考核中成为满意度最高者之一的因由所在。

  多年前,全国书协会员、襄汾县书法家协会主席李铁柱先生送我一本《颂丁陶:百人百联书法作品选》。李先生特意告我,集子里有你学生吉炳文的书法作品,社会反映挺好。我大喜过望,急急翻到第38页,炳文龙飞凤舞的草书跃入眼帘:“重振雄风共创襄汾新面貌,再迈阔步齐歌丁陶大文章”楹联作者为已故楹联家李金城先生。据业内人士讲,李先生当时指名让吉炳文书写,说他看好吉炳文的书法作品。我心头一震:好个李金城,慧眼识珠,不愧伯乐!斯人已去箴言在,当为后学拉船纤。公检法司多才俊,业余建树刮目看。

  那天,炳文偕陈志虎、刘建民、李福俊诸位文友来到寒舍,炳文极虔诚地捧出两方印章。这两方印章,一为“仲秋长呤”,一为木子名讳;一为小篆,一为金文。快人快语的炳文出语嗫嚅:“我刚学刻名章,就给您刻了两方,斗胆给老师送来,请您笑纳。”刻字属金石学范畴,我乃门外之汉,然金石槛外悟人道,两方印章是炳文捧出的厚德载物、尊师重道的一颗滚烫的心,作为一名老教师,自己是拥有幸福的人。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