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乡村野拾

2018-08-25 09:28:54 来源:临汾新闻网  

乡村野拾

陈树庆

  告别盛夏的热情,缓缓步入秋的纯静。田野如同一座尚未开挖的宝藏缓缓打开。不仅是因为庄稼的成熟,还有许多与秋天有关的记忆,最让我难忘的莫过于家乡的田野里,那段充满野拾之趣的悠悠岁月。

  秋收庄稼地里,总有遗落散失的产物,田间遗落的产物成了野拾的目标。没有了门户界限,闲逸的孩童肩荷锄耙,成群地跑到地里不停地耙梳。花生是一种美味果子,收取时,是连株棵一起拔起的,收获后,总有一部分会遗落在地里。孩子弯着腰,手持一把铁镢,一边倒退着,一边用铁镢在土里刨,深埋的“落花生”随之被“倒”出来,乡下人谓之“倒花生”。倒花生的过程中,最大乐趣是挖田鼠洞。不等开始秋收,田鼠们忙着囤积粮食了,里面储藏着田鼠盗来的许多花生,以备冬天享用。田鼠洞一般在地边上,从洞口挖下去半身多高,就可挖到田鼠的粮仓,有时候掏出来足有二三斤粮食,有的能达到五六斤。这相比一个一个在田间捡花生来说,实惠得可不是一星半点。当提着拾来的花生回家,父母脸上总会满含微笑,那是无言的赞许,在这样无言赞许中,长大的我们更能理解、懂得收获和喜悦的因果。

  黄豆是秋庄稼成熟最早的。八九月间,饱满的黄豆,经不起阳光的催逼,一粒粒饱满的豆粒儿纷纷跳出豆荚,应声落地,没入秋日映照下的枯叶丛中,顽皮地躲到土地的缝隙里。野拾活动中,我们常常燎毛豆吃。找一片平坦干净的地方,捡来一小堆干豆叶,选些长得饱满的青豆荚,豆秆和豆荚燃着了,“噼噼啪啪”的,像是放了挂小鞭。等到火焰中的豆秆变得灰黑,豆荚纷纷炸开时,将火堆扒开,熄灭火焰。脱下褂子,两手揪住褂领,对着明明灭灭的火堆上下扇动,火堆顿时灰飞烟灭,只剩下金黄开裂的毛豆。大家有蹲有坐,不紧不慢地捏起一颗豆粒,“噗”吹一声,顺势往上一扔,头一仰,嘴巴一张,那颗划出一道金黄弧线的豆粒,便“吧嗒”一声,落进嘴里。秋天,总会时不时来一场缠绵的小雨。落在地面上的黄豆,经了雨水的浸泡,变得膨胀起来。这时,端上一个瓷盆,到田野中去拾豆儿。被雨水浸泡后膨胀的黄豆,我们叫它“歇豆儿”。歇豆儿拾回家后,多炒食。炒熟的歇豆儿,因膨胀的缘故,松软、醇酥,满院子里飘逸着炒歇豆儿的馨香。

  倒地瓜这活儿是很累的活计,在收获之后的地瓜地里,拿铁镢再深翻一遍,把落在里面的地瓜捯饬出来,便称作倒地瓜。本来遗漏的地瓜就很少,只要我们在刨的过程中发现有地瓜须在伸延,紧跟刨挖,折腾半天,也找不到几块地瓜,找到的,往往是些根梢,偶尔找到个头大点的,就是幸运了。每到这时节,大片光秃秃的地瓜地里,尽是倒地瓜的瘦小身影。倒地瓜不像拾花生一样,花生埋在土里很浅,而地瓜却埋得很深,农村的孩子喜欢吃地瓜,那时候,只要听说有地瓜地收完了,我们就像潮水一般涌进地瓜地里。倒地瓜累了,我们便把刨挖来的地瓜拿来烤着吃,烤着暖烘烘的篝火,吃着甜丝丝的地瓜,说不出的惬意。野拾是那时艰难日子的一种无奈和辛苦,但对于我们孩子来说,野拾又是快乐的。每天清晨,吃过早饭,约上小伙伴,背上一只蛇皮袋,手拿铁镢,迎着晨曦,走进田野,便开始了一天的野拾之旅。

  在不断野拾的岁月里,秋在不经意间远去了。如今想来,童年秋日里开心快乐的嬉闹仿佛声犹在耳,仍能深感其时的美好而安详。低头、仰望和躬身是我们野拾最常有的姿势,也是我们生活的常态,不断的捡拾自己的过去,会诗意满满,平添无限美丽的遐思。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