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生气
王书俊
生气,人皆知其不好,故无人喜欢生气,但又难以避免。之所以无人喜欢生气,是因为生气害处颇多。
一是极易使人丧失理智,从而使行为后果难以预料。生气者,往往是遇气则怒,怒则言语过激,行为失控。或许本为区区小事,但一气之下,使恶语相向,拳脚相加,结果导致轻者有伤痛之苦,重者有性命之忧。当冷静下来之时,事情已无法挽回,唯有后悔而已。二是伤害情谊。至朋好友,会因为负气而断然绝交;至亲骨肉,会因为怄气而形同陌路。三是不利健康。无论是怒发冲冠、暴跳如雷,还是隐忍不发、闷闷不乐,均易导致身体机能失衡,疾病上身。
之所以生气难以避免,是因为其行为主体为他人,而并非自身。人可以选择自己不找气,但无法选择他人不强加给你气。对来自他人之气,不可预料,防不胜防,唯有被动接受而已。
既然生气难以避免,那就得坦然面对。而要能够做到坦然面对,就有必要对生气一探究竟。
生气之实质。生气,就是由于他人之过错,而导致自己心情之不快。生气,也是以他人之过错,来惩罚自己。他人过错愈大,自己则气愈盛;气愈盛,则心情越糟。总而言之,他人过错愈大,惩罚自己则愈狠。自己所造成之过错,应该是悔恨,而不应该是生气。生气,祸端在他人,殃害在自己。
生气之本源。气之产生,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他人故意伤害。或出于嫉妒心理,或出于报复目的,抑或出于其他企图,而故意做出一些使人生气、恼怒的言行,以泄其愤。故意为之者,总是以他人生气为乐,以他人恼怒为快。二是他人无意之伤害。或是虑事不周,顾此失彼,无意之中伤害了他人的利益;或是言谈无忌,口无遮拦,不慎触及他人的隐伤;抑或是玩笑开得不当,伤害了他人的自尊。
应对之态度。一是冷静应对,理智处置。对那些故意伤害者,头脑须冷静,先弄清其目的与企图,而后再酌行之。他要你气,你偏不气;他要你怒,你偏不怒;就是不上他的当、不中他的招。唯其如此,其行为便劳而无功,其陷阱则自行失效。
宽宏大量,不予计较。对于那些无意之中而伤害他人者,则应大度容之,一笑了之。尤其是对那些不仅无意伤害、且伤害后还浑然不知者,则更无计较之必要了。施为者不知晓,旁观者未察觉,只有自己心里明白,对于如此之暗气,何苦还恋恋不舍呢!
学会了不生气,也就掌握了摒弃烦恼的方法;掌握了摒弃烦恼的方法,也就找到了打开快乐之门的钥匙。
当然,不生气并非凡事逆来顺受,忍气吞声,而是要冷静应对,不感情用事。对于那些恶意欺辱善良者,有意制造事端者,故意破坏精神文明建设者,要勇于亮剑,果断回击。
社会是纷纭复杂的,人更是形形色色,人品不同,性格各异,矛盾冲突在所难免。为此,要保持愉快之心情,重在自我修炼,而非要求他人。修养提高了,包容性就增强了;包容性增强了,闲气就减少了;闲气减少了,欢乐就增多了。而欢乐多多的生活,正是文明社会、礼仪之邦的追求目标与具体体现。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