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来家与国
张 阳
20世纪80年代生人的成长之路,几乎伴随了祖国40年改革的全过程,我也是其中的一分子。40年间的家事国事,有些是耳闻所得,有些是目睹所知;有些已经印象模糊,有些依然记忆深刻。打开记忆的闸门,梳理心路历程,深感个人的成长与国家民族的发展水乳交融、息息相关。
模模糊糊地记得,大约是在1988年的一天,当时我还没上小学,一位正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的表哥,来我家好像是请当老师的父亲帮着推销彩笔之类的文具,我极想要,被拒后哭闹,后来大人们说:“好吧,好吧,给你一套,这东西很稀罕,先给你藏起来”,并放到了家中仅有的一件家具——一个大立柜里,我够不着的地方。此后多年,我多次从立柜中搜寻,终无所得,长大后才明白当年是被大人们忽悠了。再长大一些年岁后,才渐渐理解了当年物质的匮乏和生活的贫困。
时间到了1995年正月,我积攒下40多块的压岁钱,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笔巨款了,而且还可以自由支配,于是骑上自行车到十里外的樊村镇,在一丁字路口一间逼仄狭小的书店里,花费11块钱买到一本作文书、一本《唐诗三百首》,时隔二十多年,作文书早已下落不明,《唐诗三百首》跟我颠沛流离于三晋大地,先河东,再忻州,后吕梁,迄今已成我藏书中的“长征干部”,视若珍宝,时相亲近、抚摸、观赏,似逢故友谈心,如同良朋对酌。
大学期间,图书馆的藏书令我颇多受益,但还是改不掉爱买书的毛病,况且自由支配的钱也比以前多了些,买书就更加肆无忌惮了。更重要的是,校门口的旧书摊、街上的促销书摊、校园里的打折书市,数量多、质量好、价格低,与我的书痴之病极对路。四年间,藏书数百本。毕业前夕,携带颇不容易,丢弃或转卖绝非我之所为。最后,我专门买了一个大拉杆箱,又托同乡的校友王志刚、薛武刚二位化整为零各帮我带了一部分返乡。后来,这些书又跟着我奔赴吕梁山,开始教书之路。
工作以后,每次路经临汾、太原,只要时间允许,总要到山西师范大学附近的松入风、尔雅等书店,以及平阳广场东关大十字古玩市场的旧书摊等处买书,经常是手提肩扛、苦不堪言,多次在班车或是黑出租上,遭遇别人鄙夷的发问:“都是书啊?”神情视我如异类,我也从来不屑与这些人理论,只是懒洋洋地从鼻腔里挤出一个“嗯”字,来回敬这些不懂得尊重知识和文化的庸俗之辈。
近两年,买书更多上京东,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物流之快,令我叹为观止,每天上午11点之前下单,第二天即可收到,简直是朝发夕至,效率惊人。前些日子,在中图网买了一批书,意外的是一向物流缓慢的中图网竟然不到三天就收到货了。没过几天,看到一则消息称:“京东将承揽第三方快递业务”。这对每一名网购者都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继而深思,京东物流高效率的背后,是道路交通、机械制造、通信、互联网、文化等方方面面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结果,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40年间国与家天翻地覆的变化,怎能不令人由衷感慨。
13年前,我大学毕业时,藏书数百,如今已经超过5000册,儿时物质和文化匮乏浑如旧梦,小家之变,正是得益于改革之风、时代之变。我将乘此改革之风,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立足岗位、奉献社会、书写人生。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