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木业工匠 于富宝

2018-10-20 09:50:23 来源:临汾新闻网  

木业工匠 于富宝

  木工是一门传统而古老的行业。由于木工从学徒到出师需要较长时间,所以人们对木匠向来尊重,往往在称呼后面加上“师傅”二字。

  于富宝,今年64岁,是一位有着45年工龄的老木匠。

  寻访于富宝师傅,源于我在一个私人书房看到了满屋由他亲手打造的家什:卯榫结构的契合,攒接拼装的巧妙,线条曲直的绮丽,加上老木头的厚重和纹路风化的自然,恰到好处地流淌着说不出的神秘气息和经年岁月的沧桑包容,跟沉甸甸的藏书的味道是那么贴合,那么相得益彰。沉湎其中,一种穿越时光隧道、置身岁月流年的原始生态之美静静浮动……书房主人满意地告诉我,这木活儿出自本地最好的木匠之手。

  带着好奇,带着敬意,我先后两次到金殿镇兰村上门拜访于富宝师傅。

  兴趣爱好会左右人的一生。于富宝师傅就是这样的艺人,一辈子与木头肝胆相照。童年时他就喜欢木工,那时木工很吃香,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找木工来打制家具,他就跟着看,那一凿一锤、吊线榫眼儿的动作,在他眼里是巧夺天工的艺术享受,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小伙伴在场院里撒欢的时候,他总在拿着捡拾的弃木、棍棒拼接把玩。初中毕业后,他和大多数农村娃一样,回村务农挣工分,但痴迷木工的天性没有改变,他白天参加生产队劳动,晚上揣摩木工活儿,自制了斧子、锯子、刨子等木工工具,制作的小板凳、小桌子成为最早的杰作。19岁那年,村里社办企业木工组缺人,于富宝走上了专业木工的道路。23岁,朔州一个大企业需要专业木工,他被推荐前往,在那儿的9年,使他的手艺更加成熟精湛。

  但是,32岁时,也是兴趣的原因,他错过了一次参加工作的机会。那年,煤矿招正式工,这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却不以为然,因为对煤矿工作不感兴趣,也放不下钟爱的木工活儿。虽然这件事已过去三十多年,至今还被周围的人认为是当初不明智的选择。

  成就总是产生于执著和坚毅。他有一股子不服气的劲儿,有一种喜欢挑战的个性。有一年,一个老板要为儿子结婚造一对沙发,特意找到他,但是对方所要求的工艺是他没做过的。答不答应呢?答应,怕做不好让人家的喜事逊色;不答应,又拗不过自己不服输的劲儿。经过内心的较量,他应承了下来,但他没有急着动手,而是先跑到图书馆,在书籍里找老师,研究了几天后,他画出了精细的图纸。最终成功地打造了一对令顾客啧啧称赞的沙发。向高难度和未知领域挑战,收获一份份成就感成为他愈试愈爽的体验。

  在民间有一种说法,南方的木工手巧,活儿精致,北方的木工远远不及。于富宝师傅对此说法很是不悦,他偏偏要挑战南方木工,用作品说话。20世纪80年代中期,正热播电视剧《红楼梦》,富丽堂皇的贵族家具透射出的古色古香深深吸引了于富宝的眼球,他决定要亲自打造剧中秀气玲珑的雕花摆件和厚重大气的八仙桌。但有人告诉他,那家具是人家南方工匠的手艺,咱北方人傻大憨粗,哪能做得了那么精致的活计!这话恰恰刺激了于富宝,他查阅了大量工艺美术方面的资料,购置了专用刻刀,着了魔一样练习雕刻,专门选择木质好的材料,连自家的案板背面也被他又凿又刻练了手,害的妻子忍不住责怪:“你把案板整得我都不能擀面了!”

  为了练习木雕,他有时候会盯着一块普通的木头如痴如醉地端详很久。他说,在他眼里,木头是活的,是会呼吸的,那质感、那纹路都是在和他说话。木工的义务就是要让木头的生命力绵延不断,生生不息!因此,每一块木料、每一件木雕他都心怀敬畏,一凿一斧都和木头气息相通。几番春秋,他练就出一手娴熟的木雕技艺,木雕作品也早已远近闻名,别说一般南方木匠,甚至现代电脑雕艺,也远不及他的作品那般朴实自然,那般有活的灵魂!

  一个葫芦型的蛐蛐笼子吸引了我,十几厘米的葫芦上雕有200多个花饰,纹理细密、刀工婉转、玲珑精致、惟妙惟肖,我由衷慨叹传统的圆雕和镂雕技术经于富宝师傅巧妙借用剪纸艺术后,一只平常葫芦的转身竟可如此雍容华丽!

  而更为惊叹的是工棚柜子里展示的一把手工小提琴。尽管早已知晓于师傅的工艺了得,但这种生于欧洲贵族、养在金色大厅的“乐器皇后”,还是让我瞬间产生了贵小姐起舞于穷乡僻壤的感觉。只看见,琴身、琴头、刮板、弦轴……婀娜多姿、弧度舒缓,似乎观体态就已闻琴声了。于富宝说,这是他纯手工挑战曲面手艺、挑战国际工艺的代表作。而这位“贵小姐”已多次出阁参加展览,令不少匠坛君子频频顾盼!

  “慢工出细活儿,哪一件做不好心里都不得劲!”六十多岁的人了,他一边在院里搬腾着厚重的木料,一边底气十足地说:“我做的家具一百年都用不坏!有的顾客要得急,愿意出高价,我都打发到别家去,挣不了粗制滥造的钱!”他制作的家具,工期长、做工细,收费还低,有些小件,干脆不收钱。难怪找他打造传统古家具的人越来越多。他指着满院子堆积的木料说,现在预定的活儿,再有两年也做不完。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用心挑选每一根原木,认真对待每一次下锯,慎重对待每一块料的来之不易,去掉每一点瑕疵的遗憾,展示每一寸纹理的美丽,为每一块木头打磨着归宿,也为每一位顾客打磨着称心如意。但是,他的家里却没有一件像样儿的家具。他最疼爱的小女儿曾经得到过一件他亲手打制的衣柜,但是,女儿满心欢喜地把衣服放进去不到一天,衣柜就被一个上门的顾客相中,搬走了!虽然父亲答应会重做一件送给她,女儿还是为此掉了一通眼泪。如今小女儿已经结婚,工作生活在市里,衣柜的事情至今还没有兑现,对此,女儿略有遗憾地笑笑说,现在已经不想让父亲那么辛苦了,但一直期望身边有一件父亲的作品陪伴她!

  木工与书画有着怎样的关联,我说不清。但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从木匠到巨匠,从民间艺人成为一代美术大师,是木匠界的励志典范。于富宝说,民间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根,木匠思维立体空间强,眼光独到,手劲儿大,力道深浅、进退收放能控制在毫厘之间,是这两门艺术的相通之处。原来,于富宝师傅不仅木工做得好,他的书法和绘画也小有名气。初学木工时需要刻字雕花,总是找名人写字绘画,不仅受制于人,审美和谐常有不尽之处。他开始习字画画,蘸水在水泥地上写,做活儿间歇在边角料上画,随时随地都能写画,捡颗石子就是画笔。几十年过去了,他手绘的木雕画装订了几大本,齐齐地码在工棚的箱子里,每一幅都曾由铅笔画变成了刻在家具上的木雕和纹饰,有人出高价要买去收藏,被他婉言谢绝,他说,画出来使用才有价值,做藏品还早了点。他的书法作品很多,真草隶篆,均见真功。一捆捆书画,一本本证书,一篇篇报道,成为这位农民工艺美术家、书法家的公开印证。

  概括于富宝的木工生涯,它最根本的品质是敬业、精益、专注和创新,这就是工匠的“匠心”吧!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家具行业经历了多次大的转变,传统家具逐渐被现代家具取代。工艺方面,机械逐渐取代人工,复合材料取代实木板材,电脑图案取代手工雕花,螺丝钉取代卯榫结构,虽然工作效率大幅提高,但对传统木匠工艺造成了巨大冲击。于富宝不忘初心,45年艰辛,45年坚守,他延续了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被誉为古典家具艺术传承人,一生一件事;他挽留了时光,在朴与拙之间保留着自然崇拜,一世一爱好!

  令于富宝欣慰的是,经过十多年的打磨,他的儿子于江江已经传承了他的手艺,这项传统技艺后继有人。虽然只有三十岁出头,有着时尚风范的小于坚定而自信地说,传统木匠工艺是千百年来前人智慧的结晶,父亲坚守和沉淀了一辈子的,不仅是工艺,还有人格品质,是他学习的榜样。他希望带动更多年轻人耐住寂寞,实现新时代木业工匠传承与创新的梦想。

 卫 博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