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至天顺初年(1457年),马族先祖来到汾西县城已七十余年,靠着严格家规、耕读传家和亦农亦商,家业渐渐壮大,此时,县城马族是人丁兴旺,宅院近百,良田千亩。
汾西县城坐落在东西狭长、三面环沟的黄土丘陵上,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复置县治修筑城墙至明朝天顺年间的四百余年来,城内的百姓、官府、商铺、僧侣等全城的人畜用水都是从北井沟或小潺涧的两处井里用人挑或驴驮,大约两公里长的路盘旋弯曲、坡陡路险,从早到晚,取水路上人畜不断,项背相望。遇到大雨天、连雨天或下雪天,常常有人畜滑倒,驮水的驴跌落沟下的事情时有发生,城内那些老弱病残及贫寒人家更是吃水如油。
这个时期,马族人中已有见多识广之人,有通晓算理之士,更有深谙商道之辈,马家族人和全城人同样深受汲水之苦。于是,马姓人家渐渐产生了在县城内打一眼深井以解用水困难的想法。这些马家的能人们利用农闲和外出营商之机考察探究,无数次进行实地论证。当大家意见一致、信心坚定后,遂与县衙协商、与街坊沟通,选位置、测数据、绘图本、请工匠、备材料,选定了在县衙西南方向,街道南侧十丈之外的开阔地方打一眼40丈深的深井,开始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壮举。
在生产力还相当落后的那个时期,他们用智慧和毅力,攻克了从设计、深掘、提土、通风、照明、过岩石到砖石砌井桶等诸多工程中复杂而棘手的难关。动用了至少百人以上的工匠和劳力,四季不停地施工3年有余,终于于天顺四年(1460年)完成了深井工程。在4个强壮小伙子兴高采烈地摇动着巨型辘轳的画面中,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一桶桶井水摆满井旁,井水清澈甘甜,全城百姓簇拥观看、兴奋异常,争先用水、奔走相告。
竣工庆贺的场面那是隆重壮观,知县率衙门人员和商铺、私塾、僧侣等名流百余人在井旁就坐,南街北街的居民与城外十里八乡看热闹的百姓挤满了半个县城。锣鼓阵阵响山城,爆竹声声滚浓烟,马家人摆了80桌酒席款待来宾。马家族长手举酒杯高声致辞:我们马姓人家来到汾西县城以后,几十年来人财两旺、家道昌盛,我们为富不忘众乡亲,马家井除本家族人用水后将无偿供给县城人使用……”酒席间,人们施礼互敬、欢天喜地,对马家壮举的祝贺声、赞扬声不绝于耳。
自此,汾西县城人畜用水难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缓解。过了几年,受马家善举的感动,百姓提议县衙榜示:马家井由马姓兄弟十二户轮流按月卖水,经营所得除用于修缮深井外马姓人口再按人丁分红。
马家井供水210年后,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本县进士侯七乘(1619年—1695年),御任江西广信府同知回县城居住时,看了马家井,作诗一首《辘轳千尺长》予以赞美,诗云:荆州风井下长扬?可似汾人玉转长。九九声闻三十六,武皇请试问东方。”清光绪二年(1876年),史料记载汾西县城内有“义和号”多盛号”“回春堂”等商铺、饭馆、旅店三十余家,人口近万人,每逢农历二月十二、八月十五庙会时人口更多,县城内除“马家井”外,又增加了“傅家井”孟家井”。此时,马家井几经修缮已使用达416年。由此可见,马家井对县城人口的生存和扩展是何等的重要,它的历史作用意义深远。至今,洪洞县民间仍流传和使用汾西马家打井及提水的工程技术。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马家井仍在使用。期间,当地政府令一名罪犯提水时,该罪犯跳井自毙,从此,井口加上了井盖无人用水。1940年,中共汾西县地下党还将一个平遥籍的日军翻译官暗除后扔到了废弃的马家井。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县汽车站和农业银行建在了马家井的旁边。没几年,半个县城的炉灰及垃圾就将井填了起来……马家井从开凿到消亡,时间穿越悠悠470余年,马族在汾西县城创业凿井的那些先祖们的名字没有留传到今天,但马姓先祖传下的“勤劳奋进、智慧创业、敢为人先”的家训成为了后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财富,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马林忠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