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见闻
夏全发
知道白洋淀这个名字,还是从著名作家孙犁的《白洋淀纪事》才得知的。游览白洋淀是我的夙愿,今年中秋节前夕,几经辗转,终于来到久负盛名的白洋淀。
从保定到安新县城,距离白洋淀还有七八公里的路程。沿途尽是河蟹的广告牌,我想到了白洋淀,一定品尝品尝。打了辆三轮车,转眼间就到了张家庄,这里离白洋淀景区只有一步之遥。一路车马劳顿,先找了个农家旅店住下。店主人是个热情的老太太,等我洗涮完毕,已到了晚饭的时辰,她便带着我来到一家饭店。
饭店宽敞明亮,餐厅里摆着七八张餐桌,干干净净的。老板娘是个年轻漂亮的少妇,麻溜利落。因为事先被那些广告引诱的缘故,我先点了道名吃——白洋淀河蟹,又点了碗热汤面和一盘凉拌野菜,先吃将起来。
少许,两只河蟹端上来了。这是水煮河蟹,蟹壳被煮的发红,蟹脚呈暗红色,蟹的两只钳子上面是红色,下面是白色的,一副张牙舞爪的样子,摆在盘子里,很是诱人胃口。吃河蟹,喝白酒,那才有诗意呢,于是,又要了半斤牛栏山牌陈酿白酒。
吃河蟹是有讲究的,不能着急,得耐着性子品尝。我先吃蟹脚,一只蟹八只脚、两只钳。蟹脚坚硬,先把它掰开,一点一点地吃,脚里的蟹肉很少,却很有滋味。吃一根蟹脚,抿一口白酒,很是惬意。吃完了蟹脚,再吃蟹钳。吃蟹钳可得小心翼翼,不然就会被尖利的钳扎着。
农谚有“八月团脐九月尖”的说法,秋天是河蟹最肥的季节,吃河蟹最好的部位是它的腹部。扒开河蟹的壳,白白的蟹肉,十分鲜嫩,吃一口,滑滑的,香里带甜,肥而不腻,十分爽口;最诱人的是那蟹黄,暗黄色的蟹黄,油油的,吃一口,满嘴喷香,油而不腻。
凡是来这里的游客,都是要吃河蟹的,似乎不吃几只河蟹,就像没到过白洋淀!
一夜无话。第二天一大早,房主人带着我来到白洋淀景区导游处等着。大约八点多,游客来了四五十个,导游小黄带着我们来到景区,登上机船,开始在淀上游览。
偌大的白洋淀,碧波荡漾,一望无际。导游小黄问大家,白洋淀什么最多?有人说水,有人说芦苇,有人说船,还有人说鱼的。一阵儿嘻嘻哈哈,大家都说得对。白洋淀自然还是水最多。机船穿过芦苇荡,一直前行,哗啦啦的水溅起无数浪花,仿佛一首首歌儿在陪伴着大家。大约半个时辰,我们来到第一个景点。我和济南的夫妻俩要了一艘小艇,船夫开足马力,在水上飞驰。真够刺激的,小艇划过水面,溅起层层浪花;突然一个急转弯,小艇遽然停滞,浪花飞起数丈;船夫开足马力,又穿过水面,小艇忽然打起漩涡,我感觉像飞上天一般!
那些胆大的年轻人,玩得更刺激。他们驾着摩托艇,飞一般冲向水上,那浪花那喊声真是震撼天宇!
白洋淀的芦苇名不虚传,当游船行驶在水面上的时候,要穿过一片片一簇簇郁郁葱葱的芦苇荡,十分壮观。八九月份是芦苇长得茂盛的季节,这时的芦苇已经成熟,芦苇已经吐穗儿,很快芦花儿就开了。芦花儿呈紫色,散发出幽幽的香味儿。“浅水之中潮湿地,婀娜芦苇一丛丛;迎风摇曳多姿态,质朴无华野趣浓。”便是对芦苇和芦花的生动写照。
来到第二个岛上,已过了吃午饭的时间。为了品尝白洋淀的野鸭子,我特意点了一盆清炖野鸭子。野鸭子肉细腻酥香可口,因为吃得慢了,导游催我上船,我便打了包带走。白洋淀的野鸭子大多数是斑嘴鸭,这种鸭子也是候鸟,每年秋天南下过冬,喜欢成群结队活动。白洋淀这块湿地给它们提供了食物资源和栖息场所。
幸亏我把野鸭子打了包,后来返回保定时,已是深夜,旅店周围也没有饭店,我便把那包野鸭子当成晚餐,一饱饥腹。
鱼鹰是白洋淀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了欣赏鱼鹰,我和济南的夫妻俩租了一只小木船,来到一个小岛边。只见一只木船上,一个渔民的木船上,有七八只鱼鹰。有的横卧于船帮,有的潜入水中叼鱼。鱼鹰也不怕生人,任凭逗它玩儿。鱼鹰的外形像鸭,黑色羽毛中又微带一些紫、蓝、绿色光泽。嘴粗长而喉下有一个皮囊,能暂存捕捉到的鱼。渔家牧鹰前,先用皮条草(淀中一种特有水草)劈成丝,扎住鱼鹰皮囊下端,不让鱼进入鹰胃里,只能在皮囊中暂存。鱼鹰非常讲究配合,一对配合默契的鱼鹰,上架时总在一个架上,入水时几乎同时入水。
本来白洋淀的荷花也是一道风景,只是过了开花的季节,来的时候,已不见了荷花,只有那大片大片的荷叶和睡莲亭亭玉立。
白洋淀的抗战文化独具特色,在“嘎子村”“雁翎队纪念馆”观看那一幅幅图画、一帧帧照片、一件件实物,仿佛还留存着抗战时期白洋淀人民建立白洋淀根据地奋勇抗击日寇的风采。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