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我眼中的改革开放——通讯40年

2018-12-22 09:24:25 来源:临汾新闻网  

我眼中的改革开放——通讯40年

文建忠

  从当年的书来信往,漫长的等待,到今天的智能手机,轻轻一点,天涯变成咫尺。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便利,通讯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家乡的主要通讯基本靠喊。远方的通讯方式是书信,那时候全家人最喜欢的就是邮递员叔叔,他们总能给我家带来远方亲人的消息。那绿绿的邮车,还有那一串响亮的铃声,承载了多少亲人的牵挂。那时,家里掉了油漆的方木柜子上,整整齐齐地叠放着一堆大姨从河南平顶山寄来的信件,上面贴着各种各样的邮票,盖着黑黑的邮戳。一封信寄出后,将近半个月对方才能收到,母亲等不及,隔三岔五跑到镇上邮局去打望,生怕错过收信。电报,是很少见的,字数上受限制了。想说的话再多,也只能说上一言半语,说不完整。

  随后,便有了人工交换式电话机,俗称“摇把子”电话。这也要繁荣的县城和乡镇所在地才能实现,属第一代有线电话机。使用这种话机打电话时,用手摇微型发电机发出电信号呼叫总机,经过对话总机转接到呼叫方号码,这样才能进行通话。每次通话,都要事先约好时间,双方都守在电话机前,才能实现一次期待已久的通话。即使这样,母亲也总是特别兴奋,因为能亲耳听见远方亲人的声音,是多么幸福的事呀!

  家里装上家庭版固定有线电话时,我正在读书。心里异常兴奋,跑到隔壁邻居家中带劲地炫耀一番。电话装好后,我一边仔细地阅读说明书,一边对着电话,手指流利地按下拨号键,讯号接通后,与远在异地务工的父母进行通话,听着父母久违的声音,我激动得流下了眼泪。那时,这是村里唯一的一部电话,乡里乡亲也会跑到我家来打电话。我家不收钱,乡亲们总是把家里的鸡蛋、鸭蛋、水果呀送来,表达一点心意。

  进入21世纪,各种手机纷纷亮相,迅速普及到城市和乡村的大小角落。大学期间,我最骄傲的是,用在学校获得的奖学金购买了一部彩屏手机,能播放最好听的和弦音乐和彩色视频。就好像第一次见到彩电一样,我兴奋不已,半夜也要拿在手中把玩着。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科技发展一日千里,人们对物质生活需求越来越高,不再是只满足于温饱的生活愿景了,更在乎享受时代进步、科技持续发展带来的美好成果。家乡的通讯网络也越来越好,达到了全覆盖无死角。无论你是在塞北,还是江南,随时随地可以和亲人朋友通话,想说就说,成了人们最大的幸福。

  智能手机的到来,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手机不仅是一部简单的通讯工具,还成为人们日常娱乐、消遣、学习的有力助手。可以获取海量的网络信息供人们学习;手机微信绑定银行卡可直接向商家支付,走遍天涯海角无须再带钱包;清晰的视频功能,让人们随时随地一睹亲人面。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时光见证了通讯工具的日新月异,我们见证祖国的飞跃发展。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共和国伟大的春天正向着人们姗姗而来……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