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深情厚谊难相忘

2018-12-22 09:25:15 来源:临汾新闻网  

深情厚谊难相忘

闫旺森

  我的家乡是吉县中垛乡北柯榼村。1968年12月26日,北京26名知识青年来到我村插队落户。当年,我是农村青年,知青中有6名男生住在我院,其他两处住地和灶房在我家附近,优越的条件让我与知青接触较多,至今许多知青故事记忆犹新。

  北京知识青年来我村时,还是高中、初中生,男女各半,他们基本没有离开过北京,没有进过山区,没有见过农田、牲畜、土窑洞,没有见过怎样种庄稼,更没有亲身参加过劳动,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是全新的,要适应新的环境,接受劳动锻炼,必然付出难以忍受的代价。另一方面,我们村的大人小孩、男女老少没有见过衣着打扮、生活方式不一般的,特别是看不惯洋里洋气的知青。

  如何能使村民包容知青,又如何能使知青们懂得当地风俗民情,两者很快地融合在一起,这项工作自然落到村党支部和大小队干部的肩上。连续两任党支部书记白银栋、范木子经常开干部会、群众会,向大家提出爱护知青的要求,一旦发现不良现象就批评教育。也经常参加知青会议,讲当地风俗习惯,要求知青向农民群众学习,党支部更注意在知青中培育新生力量,对积极进步、表现良好、特别优秀的知青,按党组织审批程序进行发展。

  知青们进驻我村后,看到农民“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封闭守旧的情景,产生了改变这种落后状况的责任和愿望,从文化知识方面进行传播。他们给村民讲北京的古宫、天安门广场、八达岭长城、北京和中国的历史,大大开阔了村民的眼界。他们从文艺宣传方面引导开化村民,笛子声、京胡声、编排节目的歌声和笑声划破了村子里的深寂。他们从言谈举止方面影响着村民进步,一声声大爷大妈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

  知青刚来那年,没能回家过大年,灶上做不出来那么多人吃的饺子,就把面粉按宿舍人头分开,我院住着的知青们把面拿到宿舍,我母亲教他们和面、调馅、擀饺子皮,直到包好煮熟端上饭桌。知青们在我家进进出出,好像一家人,从没有过的热闹。我家人口多,母亲腌酸菜、咸菜用大缸,每顿吃饭前,母亲总给知青送一些,后来知青们想吃就自己大碗、小盆来盛。我村生产队长范三胜、范厚子、王平安看到知青们不懂农活技术,不论剜地、担粪、锄草、割麦、下种等等,干什么活前总要像教小学生一样讲要领、做示范,让知青熟练掌握。

  前段时间,我多方寻问联系上李均田、赵志达两位,他们对我已记忆模糊,我把我四十多年前的照片传过去时,赵志达说我比那时体重增加了有四十斤,真的足有四十斤。赵志达把他插队时的美篇传给我,让我一下就返回到过去那个年代。

  那时候他穿着背心一根扁担挑着四只水桶,我记得他是长跑运动员,他给陈佩琦拍的一手拉风箱、一手铲煤,当大师傅做饭的照片,把那一片窑洞照得很清楚。我知道赵志达那时就有照相机,就会照相,但看不出他是站在我的院畔还是我的窑顶。他给陈佩琦拍的用毛驴拉石磨磨面、用箩子箩面的镜头,让我想起了我家的窑洞、生产队的黑毛驴。他自己站在公社路旁中垛公社牌子下留的照片,让人回想起那时公社的牌子就写在一个横着的小木板上面。还有李均田传来和范三胜队长一前一后弯着腰锄麦田的照片,让人真看不出他是知识青年。他传来和邻居白大娘的合影,说明是回到北京后来村里看望乡亲的。他传来全县学习雷锋经验交流会的照片,想起了我们那时生龙活虎、工作劲头十足的青年时期。他传来他和同学们在京聚会的照片,我左看右看仔细琢磨只能认出赵志敏和李荣焕,就连他和韩建民都是他提示后,我才认出的。人年龄越大越留恋过去,我们分别这么多年了,这些画面太珍贵了。

  知青们在村居住两年以后先后离开。先是李荣换、韩建民被推荐上了清华大学、北京中医学院,再有吴零二、封香娥等被招工。李均田、李保群、吕毓良被录用为国家干部。陈小度、邵子维、顾建中、郑树奎、李雁5人参军入伍。知青们离开后,有不少人回村看望老人。

  今年,中垛乡党委高瞻远瞩,把人们逐渐淡忘的赵凤琴陵园、知青窑洞等重新修理,建立党性教育基地。李均田、吕毓良、赵志敏、赵志达得知情况后,有的给提供当时知青的资料,有的寻问了解村里的变化。乡里把乡村变化用图片、文字传给他们后,他们感到村里近年来靠经营苹果致富,建起了新村,搬出了土窑洞,购置了农用机械和家用汽车,特别是全县整体摘掉国家级贫困帽子而高兴不已,激动得写文章、谈感慨。

  当中垛乡党委正式向曾在我村和本乡其他村插队的知青发出邀请回访函后,李均田等热心老知青积极组织实施,准备适当时候重返第二故乡,尽览变化实景,并与乡亲们再叙旧情,再续写故乡情谊,热盼中垛村、中垛乡乘着新时代的东风,乡村振兴,前景更美好。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